全市民生工程项目巡礼·体育篇

30.11.2015  17:43

  夜幕降临,在上栗县赤山镇麻田村贯树下健身广场,灯光没有暗淡,欢快的广场舞音乐没有迟到。吃过晚饭的村民,陆续从村里四面八方赶到广场,篮球拍起来,广场舞跳起来,羽毛球拍挥动起来,单双杆、太空漫步机、云梯等健身器玩起来,犹如走进一个偌大的“健身房”。2013年,村里的健身广场建成后,村民在劳作之余不再围着麻将桌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每天看到活力无限的健身广场,年近70的村民谢洪启觉得自己年轻了,义务承担起广场保洁员职责。村主任曾加喜说:“村里建了健身广场,村民不仅能在家门口锻炼身体,而且还能促进各家各户之间的交流,村民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和谐。”贯树下健身广场是我市32个建成的省级乡镇农体工程之一。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体育惠民工程,围绕“惠民、利民、便民”宗旨,在体育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在健全网络上动脑筋,在组织活动上花力气,让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体育事业的发展成果。

  如今,无论是走在市区的大街小巷,还是乡村的阡陌之间,凡是群众聚集的地方,总能看到各式各样的体育基础设施。多年来,市委、市政府聚焦群众所盼,将全民健身工作写入《萍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自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68万元作为全民健身专项经费,各县区每年列入财政预算的全民健身经费5至46万元不等。截止到2015年10月,全市共建成各类体育工程1256个,其中,雪炭工程2个、健身活动中心1个、基层体育健身场6个、省级乡镇农体工程32个、省村级农体工程383个、市村级工程188个、城市社区健身路径180条。省级乡镇农体工程完成率为69.6%,村级工程完成率为81.3%,街道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成率为100%,城市社区路径工程完成率为78%,远超全省“十二五”末体育工程覆盖比率达50%的要求,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37平方米,位列全省前列。

  2014年以前,市体育中心田径场的跑道是泥土、煤渣,坑坑洼洼,足球场如菜地,看台上的设施破烂不堪、积满灰尘。2013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4500万元对市体育中心进行全面改造升级,田径场重新规划为竞技比赛区、观众观赏区、综合功能区、全民健身休闲区4个区域,新铺设田径场塑胶跑道10938平方米、足球场人工草皮7739平方米;将体育中心内区域和道路改造成沥青路面,铺设沥青11500平方米,一改过去陈旧而颓废的样貌,改造升级成一个集竞技比赛、全民健身、赛会展演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综合体。与此同时,市体育局出台了《萍乡市体育中心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免费低收费管理办法》,对市体育中心场馆进行免费低收费开放管理,中心内篮球场进行围网改造后也已向篮球爱好者免费开放。

  “健身房”有了健身器械,不能少了健身教练。在人民公园,李宜斌每天早上7时都会领着十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打太极拳,不时以身示范,纠正老人们的动作。他原来是我市注册的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其实,像李宜斌这样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在市区有,而且在乡镇、村都有。2011年以来,我市举办了13期一、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目前全市注册的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累计达2141人,其中国家级16人、一级243人、二级1095人、三级789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比到了每千人1.13。全市2000多名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指导不同人群规范有序地进行科学健身、引导大众体育消费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健身房”搬到百姓家门口,百姓走出门就能享受到运动锻炼带来的愉悦,好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