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全才、一代宗师李叔同的辉煌篆刻生涯往事

22.10.2014  13:43

  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年生于天津,1942年圆寂于福建泉州。这位艺术全才、一代宗师,当年也是天津印坛的活跃人物。青年时代的李叔同痴迷于篆刻,拓有印谱,且对印学有精辟的见地。他在《李庐印谱》序中说:“清代金石诸家,搜辑探讨,突驾前贤;旁及篆刻,遂可法尚。丁、黄倡始,奚、蒋继声,异军突起。其章法盖规秦抚汉,取益临池,气采为尚,形质次之。而古法蓄积,显见之于挥洒,与譣之于刻画。殊路同归,又固然也。”说的是丁敬、黄易等人,实则是李叔同追求的镌印审美趋向。

  李叔同是近代著名篆刻团体西泠印社的早期社员,并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组织乐石社,倡导篆刻艺术。39岁出家前将所藏印章计92纽封存于西泠印社的石壁里,用水泥封石,题凿“息翁印藏”字样,以示纪念。为僧后,俗事多绝,但仍以书法篆刻接人。曾自创“锥刀”,为其镌印平添了许多情味意致。

  说到李叔同的篆刻艺术成就,则必然涉及到一位叫唐育垕的人。正如龚望先生在研究李叔同早期艺术时所说:“今天人们要研究李叔同,就不能不先看看他老师(即唐育垕)的本事。”唐育垕是天津书法篆刻史不可忽略的人物,但其人其艺很少见诸记载,鲜有人知,几近湮没无闻。其实,唐氏绝非等闲之士。唐育垕,亦作毓厚,字静岩,号载庭,又号湖陵山樵、在山居士、老蘧、蘧叟。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浙江人,宦天津。此人精于岐黄之术,后以行医为业,乘坐大轿,诊金甚昂,有“唐八吊”之称。据说唐育垕早年书学唐隶,后改习秦汉,取径虽高,然先入为主,终有唐隶气息,后来则以博涉之功,始能一洗唐隶之习。其篆刻浑稳古雅,有秦汉风度,尤以转折处颇有《天发神谶碑》之意,辑有《颐寿堂印谱》一卷。亦工山水画,然不多作。刊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天津纪略》,在卷八《书画门》中载有唐育垕之大名,说他以“山水、篆隶”见长。

  龚望先生在《李叔同金石书画师承略述》中说:“天津人曾从唐先生学书、篆刻者,仅知三人:一华靖字文宰;一王雨南,华之表亲;一李叔同。”李叔同的俗侄李晋章在《致林子青书》中记曰:“先叔刻石,就学于唐敬严师,官讳玺记不清楚。学篆亦是唐师领导,此在十六七岁的事。藉知于金石之学,不是二十岁,即已深入,非凡人所及。

  传世的唐育垕书法有多件为书写汉张迁碑、曹全碑及“大开通”摩崖石刻作品。笔者藏有其节录孔龢碑(即乙瑛碑)之作(为双挖,下为溥伒画兰),与李叔同少年时所写隶书两相对照,愈见其金石书法之师承与渊源。李叔同对唐师颇为景仰,为能使自己学有所本,博采众长,他置备一素册,请唐育垕遍书钟鼎、篆隶、八分各体,唐先生书写完毕,叔同题签册名《唐静岩司马真迹》,下署“当湖李成蹊”,册后钤有自刻“叔同过目”之篆文印章,并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舍资石印出版,以表对老师的钦敬,同时也为同好提供一学习书法之范本。这一年叔同年方十七。

  唐先生对李叔同亦为赞赏且寄予厚望。年逾七旬的唐育垕在《唐静岩司马真迹后记》中称:“李子叔同,好古主也,尤偏爱拙书。因出素册念四帧。嘱书钟鼎篆隶八分书,以作规模。情意殷殷,坚不容辞。”李叔同向唐育垕学习刻印的情节,虽无详细记述,却也能从当时李的一些书信里,看到一些蛛丝马迹。1894年夏天,李家的管家徐耀廷为桐达钱铺业务上的事奔走于外地,在此时期,李叔同多次写信给他,除了报告一些家中琐事、熟人近况、社会见闻、气候变化,谈的最多的是个人学业、书法金石及刻印、托购印石、刻刀。如旧历五月十五日信:“弟昨又刻图章数块,外纸一片上印着,谨呈台阅,祈指正是盼。”旧历六月十八日信:“昨随津号信寄上信一函,内有篆隶仿一张,图章条一张。并有笺墨仿致函,谅必早登台阅矣。”旧历七月十五日信:“阁下在东口,有图章即买数十块……并祈在京都买铁笔数枝。并有好篆隶帖,亦祈捎来数十部。价昂无碍,千万别忘!”从中可以想象,这一时期,李叔同在唐师教导下研金石篆刻专心一致,念兹在兹的情景。

  龚望先生在讲到李叔同时说:“弘一大师的书法篆刻、诗文是在天津学的,这个地方可出人才了。大师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成为十一世律宗祖师。”在篆刻艺术的传承上,我们自然不能忘记李叔同与唐育垕之间的深厚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