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林:破解停车难需要来点逆向思维

22.09.2015  10:18

  现在各小区车位都紧缺,导致车主只好在小区外“寻租”车位。由于难以承受商业停车场的昂贵费用,有的车主不得不冒险在马路边随便停放或在横街窄巷“见缝插针”。车位紧缺问题不仅仅发生在老城区,一些新建或改造项目不按规划配建停车位的情况也不少。8月15日起,广东省放开住宅小区、商业配套、露天停车场停车保管服务收费。然而这个政策在个别地方却成为停车费涨价的“尚方宝剑”。城市停车难问题再次引起关注和争议。当车轮停止转动时,人们陷入贵与难的博弈。(9月21日《南方日报》)

  人太多,车太多,是中国的现实写照;人流滚滚,车流滚滚,是中国城市的相似画面。真能“”得动,还好说,一旦“”不动,就成为堵车。一旦不“”了,就面临停车贵、停车难。“车位难寻”不仅存在于老城区。7月份,广州市消委会公布“广州市民停车消费现状调查”结果,近八成半的车主表示自己所居住的小区及周边停车位紧张。据记者了解,截至今年1月,广州中小汽车总量约187万辆,全市登记在册的经营性停车场停车泊位共66万个,中小汽车数量与经营性停车泊位相比是1∶0.36,表面上缺口超过120万辆。

  缺口怎么补上,大家首先想到的,如增修停车场,直观而管用,但修停车场都需要占地皮扒门面,需要填进去多少资源,怕也是近乎“云数据”。任何一个城市的土地资源总是有限的,用到这里就用不到那里。一个城市的停车场占土地资源过大,也不是科学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的增量和增速,远远小于人口和车辆的增量和增速,堵车、停车难就成为必然之势。其治本之策,无非是“两手抓”。一方面适度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增量。这条治理思路的延展空间是有限度的,因为城市的土地空间资源毕竟是无法生长,属不可增资源。饱和之后,再无法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前提下,适度限制车辆增速。

  停车难的通病怎样治理,开出的药方尽管洋洋洒洒,但说到底是因为车多。美国人均3辆车,中国人均一辆车,就给人家拼不起,虽然国土资源总量相差无几,但人均资源太不相称。多一点公共交通意识,公共财政多在公交上投入一点,作为公民非特殊需要不买车,公车私车一起减,才是城市交通顺畅、停车无忧的长远之计。

  停车贵与停车难相关联。车位紧缺肯定导致泊位价格上涨,靠政府的有形之手来限制,可能奏一时之效,却难以管制久远。从8月16日至今,广州市、区两级价格主管部门联动,对全市多个居民住宅小区停车场的收费情况进行了巡检。目前,检查组已告诫准备涨价的停车场经营者,制定或调整机动车停放保管服务费标准,必须严格按照“通知”的规定办理,与业主或使用人通过合同或者其他方式约定。其中,对占用小区公共用地的停车场,必须经过小区业主大部分(“双过半”)同意才可调价。

  如果价格下降,肯定双过半同意,如果要涨价肯定双过半的反对。如果应该涨价而涨不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恐怕不难想象。这样的规定,乍看是维护业主权益,其实并无可操作性。淘金花园正平北街露天停车场属小区公共用地,该停车场经营者没有经过“双过半”用户同意自行调价。检查组已责令该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立即整改。究竟怎样整改的,并无下文。

  在人多地不广的中国,尤其在人口密度大的城市,要想行车顺畅,停车方便,最科学的办法就是“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