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盘点:提升治理能力 释放市场活力

09.01.2015  12:44
              开篇的话:时光荏苒,2014年已经步入尾声。回首2014,这是不平凡的一年。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数十项改革任务,2014年成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
      在这一年中,多个领域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快马加鞭,成为可圈可点的风景线。年末,央视网就我国一年来改革的总体进展以及反腐败、新型城镇化、环境保护、转变政府职能、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努力进行盘点和梳理,全面呈现我国新一轮改革在开局之年的推进情况。
      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2014年见证了数十项改革任务的启动和推进。在此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逐步得到理顺,政府的服务水平日益提高,市场活力充分释放,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多方面的实惠。
    美国智库亚洲协会(Asia Society)的专家对中国一年来的改革进展充分肯定,并强调,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对中国释放未来经济发展潜力至关重要。

   56项改革任务已启动41项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表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决定》给出了改革时间表: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拉开大幕,数十项任务先后破题,为七年改革路线图的实施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前,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管理研究中心全面梳理了三中全会以来各项改革任务的进展。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9月,《决定》中除“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外,共列出了56项改革任务,其中已经启动的多达41项。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管理研究中心的三位博士蔡宁、李路和白倩倩统计发现,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是本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共占据56项改革任务中的48项;政治改革进展较快,20项改革任务已有11项“快速推进”或“有实质性进展”;经济改革与社会改革稳步推进,近80%的改革任务已经启动;文化改革和生态文明改革相对滞后,后期改革任务繁重。
    不难发现,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中多项“快速推进”或“有实质性进展”的任务均是针对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例如,“快速推进的改革”包括进一步简政放权、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各省市国资改革、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加快资本项目兑换、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有实质性进展的改革”包括官员考核标准改革、各级政府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国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预算管理监督、扩大内陆延边开放等。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七次会议

 多项改革之所以能够迅速破题,与中央最高层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推动密不可分,而在很大程度上,改革领导力的强化得益于一个专门领导小组的设立。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2013年12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任组长。
    迄今为止,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共召开七次会议,先后审议通过了《中央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立法工作方面要求和任务的研究意见》、《关于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重大改革的汇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关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方案》、《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试点方案》和《设立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试点方案》等方案和意见。
    可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会议内容涉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方方面面的任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从七次会议的内容看,领导小组先统筹后推进,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指向,改革思路非常清晰。
    “任何现代化国家都是按照一定规则来治理的,中国的改革也不例外。相比过去的改革,现在我们更强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这将使改革向常态化、规范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竹立家说。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认为,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领导小组率先推出的各项改革方案,虽然涉及面很广,但首先关注的都是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实事,这充分说明领导小组对肩负的责任有清醒的认识。

   政府简政放权 百姓收获实惠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推动下,各级政府部门今年紧紧围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一关键点,发力改革,简政放权,不仅为投资松绑,更让市场释放出更大活力,而老百姓也因此得到了诸多实惠。
    今年的第一个工作日,陈伟其备齐材料来到长沙市工商局,一天内就办好了电力施工公司的营业执照。“放在以前,至少需要几个月先申请到许可证,才能再申领营业执照。”
    据央视《新闻联播》2014年12月8日报道,国内最大的非营利性医院--北大国际医院当天在北京全面开始接诊,改变了回龙观地区近百万人口缺少大型三甲医院的状况。北大国际医院总投资45亿元,全部来自社会资本,医院筹备12载,今年进展加快,从放开准入,到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再到非营利性医院免征行政事业收费,社会办医壁垒一步步取得突破。
    放松管制成了今年投资领域的主题词,产业核准目录提前一年重新修订,地铁、机场等23项审批权力从中央下放到地方,生态环保、农业水利、市政设施、交通、能源设施、信息和民用空间设施、社会事业等七大重点领域全面向社会资本放开。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向社会资本推出了80个重大示范项目,目前大半都已开工建设。
    投资之路拓宽,创业门槛也开始降低。“开网店也能享受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小额担保贷款了,资金难题这下能解决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小田跃跃欲试。
    为了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各级政府逐步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今年2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逐步建立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生向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表示:“此番话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清单’上,即地方政府的‘权力清单’和企业的‘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对政府有哪些权力进行一一列举,没有列举的剩余权力全部归于市场;而任何市场主体,则可以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所有领域。”他说,这两个清单将会越来越短。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这样评价“权力清单”:“明晰各级政府的权力,有助于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此外,制定权力清单不是画地为牢,而是明确政府的职责,要做‘必须干、干得好、干得了’的事情。很多政府不该干、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情,就不要做。”
    李克强表示,要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受益。对此,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要通过改革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机会致富。“改革不仅要让老百姓受益,还要让老百姓成为改革的参与者。政府简政放权,激发了社会活力,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机会去创造财富,而庞大的内需市场正是我国的优势,深化改革可以将这一优势转化为现实财富。”

   专家:推进改革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此,美国智库亚洲协会会长施静书(Josette Sheeran)和美国咨询公司荣鼎集团合伙人、中国经济专家荣大聂(Daniel H. Rosen)撰文指出,中国经济改革的成败取决于能否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这篇2014年10月24日发布在美国《国会山庄报》网站的文章称,推动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飞速发展的因素正在失去效力: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在主要靠投资驱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工业领域,回报率迅速降低,而服务业、高附加值制造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融资尚需时日。但文章强调,中国的发展潜力远未枯竭。要释放未来的发展潜力,中国必须深刻改变管理经济的方式,因为如果不改革,中国眼下连保持经济增长都难以实现,更不要说解决结构性矛盾,为今后的增长扫清障碍了。
    文章指出,中国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在一年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宣布的经济改革计划超出了大多数观察家的预期。自上而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加上习近平表现出的迎难而上的改革意志,为中国将经济增长模式由投资和出口驱动转变为消费驱动增加了胜算。令人鼓舞的是,中国的改革计划与先进经济体的做法大致趋同,如果成功实施,中国将朝着现代化、市场化的模式迈进一大步。
    文章认为,2013年11月以来,中国的全面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进展:北京果断地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同时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在竞争政策和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中国开始清除阻碍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因素;对于土地、劳动力、环境和创新政策,中国进行了一些初步改革,并制定了颇为进取的时间表,尽管改革的挑战依然巨大。
    文章对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寄予厚望,认为中国只有加强法治建设,才能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对此期许,十八届四中全会给出的回应掷地有声。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美联社高度评价了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法治承诺,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正式将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改革议程,并强调,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改变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美联社指出,中国近30多年的改革方向十分清晰:从单一到多样,从权力集中到权力分散,从人治到法治,从封闭到开放,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

      2014年即将过去,距离完成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期限还剩六年。见证了这一轮改革坚定而稳健的起步,世界有理由对中国的改革前景抱有更大的信心,相信它的决策者和人民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应对未来路上更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