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公共文化服务:让古文化焕发出新气象

22.07.2015  12:37

  新建的小楼、齐全的设施、现代化的装排....这是很多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准样式。然而在江西省新干县和安远县,公共文化服务则依托当地数百年的古文化而兴,文化中心落座古祠堂,文化服务聚焦采茶戏。这里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有底蕴,也特接地气。

  古祠堂让中州老村变身“文化先进村

  江西省新干县潭丘乡的中州村以前是远近有名的“麻烦村”。村里不仅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多,还时常恶霸横行、打架斗殴不断。近些年,中州村慢慢发生了变化:老人们生活悠闲、青年们积极上进,媳妇妯娌聚在一起不再你争我吵,而是和和气气的跳着舞,唱着歌。这样的场景令这个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洋溢着桃花源式的平和与闲适。

  而这一切的改变,源于村里拥有450多年历史的老祠堂的重新利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州村先后投资50多万元修葺老祠堂,完善其文化功能。经过几十年的修缮和改造,现在,老祠堂成为中州村的“文化主战场”。

  在实地探访中,记者注意到祠堂门口挂有老年人颐养之家、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村民法制道德教育园地等13块牌子,祠堂内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电视室、娱乐室、秧歌队、戏剧队、武术队、龙灯队、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可以说样样齐全,个个精彩。

  在老祠堂里,有挥剑练舞、凝神太极的老人,有拉着二胡悠哉闲适的少女,还有热情起舞的妇女们。据潭丘乡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自老祠堂改建后,中州村村民的娱乐方式丰富起来,村里更是牛人辈出,有的老太太可以大秀歌舞《江南style》,有的妇女跳健身舞大赛跳进央视《新闻联播》等等。

  在文化书舍里,记者看到不少的年轻人正在翻阅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据村里干部介绍,书舍现有藏书12500册,品类较为齐全,比起老祠堂是老人爱去的场所,这里更多聚集着年轻人和中小学生。近几年,该村先后有50多名孩子考上大学,还有一个考上了清华。这成为村里邻间引以自豪的美谈。

  除了老祠堂带来的文化新气象,中州村还成立了老年人协会,协会成员不仅负责管理老祠堂大院,同时参与村民自治的协调。据村民反映,能在协会里的老人都是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长者,在他们的感召下,中州村的村纪民风好转了不少,中州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先进村”。

  采茶戏营造安远公共文化服务主向标

  走到赣南地区,无人不知采茶戏。这一起源于安远九龙山一带的古老戏种,正在安远县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焕发出新生机,并逐渐成为整个安远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向标。

  九龙山山脚下的新龙乡群众对采茶戏情有独钟。在记者探访期间,新龙乡小孔田村月亮湾采茶戏小舞台正在上演一场群众与当地干部共同编演的采茶戏。台下观看表演的村民热情的告诉记者,采茶戏在他们村非常普及,定期的采茶戏表演让他们觉得很过瘾。据介绍,为让当地群众能够观赏采茶戏,表演采茶戏,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采茶戏文化,新龙乡党委政府在每个村都建好了一个采茶戏小舞台。

  2013年10月23日,安远县首个乡一级的采茶戏剧团——九龙山采茶戏团组建成立。成立之初,戏团只有5名演员。为支持戏团的发展,新龙乡党委、政府出资7万元为戏团配备的音响设备、演出服、器具等,每年投入1.2万元,作为戏团的活动开支。同时,动员机关干部加入剧团,让机关干部和民间艺人同台演出,通过示范引领,带动更多群众演采茶戏、唱采茶歌、跳采茶广场舞。

  现在,九龙采茶戏剧团发展成了有节目创作、编导、乐器演奏、演员等各类人才28人的专业剧团。戏团自成立以来,积极深入村组、社区、学校进行采茶戏巡演。

  在全乡推广采茶戏的同时,把动作简易、舞姿优美的采茶戏广场舞、采茶戏健身操在乡机关、各村、学校普及也成为当地采茶戏文化推广的重要方式。

  东江源小学是安远县首批赣南采茶戏传承基地学校。校园内采茶戏文化氛围浓厚,墙上有采茶戏知识墙报,上课铃声是采茶戏音乐,同学们课间唱的是采茶歌,文艺汇演演的是采茶戏。据学校教师介绍,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都要学习一年的采茶戏课程,因此这里毕业的学生,个个都会唱几句采茶歌,跳几段采茶舞。

  不仅如此,建成于2012年的安远采茶戏大剧院成为另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地标。据介绍,采茶戏大剧院占地3727平方米,内设舞台、观众厅、文化展厅、候演大厅、演员排练室、化妆间、播控机房等18个功能区,专门用于采茶戏等大型文艺演出。每到重要的吉庆日,安远县采茶保护传承中心都要在这里进行经典采茶戏演出,同时他们还会邀请周边县的采茶戏艺术团体前来交流。可以说,自落成后,大剧院成为是安远群众展示采茶戏艺术、感受采茶戏文化的主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