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指引人生航向”青年公务员主题读书征文活动优秀文章选登之一

02.09.2015  10:46
 

 

习常态”中“平天下”——《平天下:中国古典治理智慧》捡拾有感

机要交通处 赵钢钥

机缘巧合,微信关注了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学习小组”(xuexixiaozu)和“侠客岛”(xiake_island)两个公众号,二者一改党媒、官媒传播时政新闻传统且生硬的套路,发表的文章接地气、解时局,用“大胆”“犀利”、生动、幽默的互联网话语,把通常看起来很枯燥的时政新闻说清楚、说透彻,“寓教于乐”。当看到“学习小组”推出《平天下:中国古典治理智慧》一书,迫不及待地“据为己有”了。

平天下》由几位被人民日报海外版编委会“给予很大空间”的掌握着我们“无法想象的资料”的年轻人组成的编辑组,在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梳理,整理出引用效率较高的137条古典名句,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修齐治平”的中国古典人生理想的进阶,分修身、为学、民本、官德、治理、天下六个篇目集辑而成,对总书记讲话、文稿中引用的古典名句进行释义、解读,同时补充了不少经典名句,“以更典雅的方式传递给广大读者,以更生动的形式向世界表达”。

在“习常态”中,《平天下》犹如一扇门,可以透过它探寻你想知道的答案,通读全书,不难找出时下困扰公职人员的两大难题的答案。

首先要做什么样的人?做官先做人,“三严三实”要求统筹好做人与做官,且首先就是要“严以修身”,这就不难理解《平天下》以“修身”开篇、“为学”紧随的用意。《平天下》是年轻人编著,许多古文新意都带有年轻人特有的朝气。我所能感悟的做人大道至简的道理亦是如此:一个好人不一定是个好干部;可一个好干部,首先一定是个好人。“”都做不好的官只会是政客,把“”做好了的官才是政治家。

一要“慎独”。《大学》中“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中“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都谈到“慎独”。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老虎”“苍蝇”,无独有偶,都具有“双面人”特性,都没有做到“慎独”。因此,作为修身重要一环,务必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网上线下一个样”。简言之,做最真实的自己,无需过多粉饰,且察人间世事。

二要“沉潜”。《易经》首卦:乾,便讲了从潜龙勿用、到飞龙在天的演进过程。这个基础就是要学会“沉潜”,不断积蓄能量,丰满羽翼,以待时机到来。“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积累越厚,后劲越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对个人成长来说,“沉潜”是必要的学习积累过程,“人不知而不愠”,“沉下去、潜到底”,耐得住寂寞,也是种磨砺;“沉潜”也是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的转换过程,作为年轻人,尤应如此。现在社会风气浮躁,经商的想一夜暴富,为学的想一夜成名,当官的想一夜腾达,但都不想扎扎实实做点基础功课。有时看似一时得志,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终究是梦幻泡影。

三应“自知”。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过失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人们对自己的认识都会有“灯下黑”的时候。贤人因为性格宽容而不愿意多提他人短处,小人因有求于你而多吹捧,亲戚因可怜你、爱护你所以常顺从你的脾气,久而久之,自己也容易产生完美的幻象。所以,修身要像照镜子一样,时时反观自身,检视不足。 知交友 。要知道“势利之交,难以经远”,“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交朋友,首要看“”字,真正的朋友相交,是人格的欣赏,是心灵的共鸣,要分清“真朋友”与“假友谊”,要知道好听的话未必出自真心,恭维的只是背后的权力。 知忧患 。要居安思危。“泾溪石险人兢慎”,在艰难困苦时期,人容易打起精神、激发志气,“终岁不闻倾覆人”,所以常会有不寻常的成就;“却是平流无石处”,但在事业顺畅的时候,却容易懈怠精神,放松底线,“时时闻说有沉沦”,在“阴沟里翻船”。其实,对一个政党来说更是如此,社会承平已久,各类腐朽思想沉渣泛起,屡禁不止,作风问题之所以成为顽疾,与社会大风气有关,更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少了“底线意识”、“忧患意识”和“党性意识”。要忧国忧民,应有“位卑未敢忘忧国”情怀和“身在兵位,胸为帅谋”意识。

做到以上,“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但问题又来了,要做什么样的官?

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要当官?仅仅是为了捧个铁饭碗,赚个安稳钱?还是为了握着印把子,以权谋私?还是为人民服务?也许是走的太远,许多人早已忘记为何出发!其实,对于公职人员来说,无论其职位大小,在群众看来都是官。当官的理由各有各的不同,但真正当了官的目的却只能有一个:为人民服务。《平天下》通过民本、官德、治理、天下逐层深入,面对面传授、手把手教学,难怪一个高级官员读完之后说,“读这书,像在跟习近平对话”。

一要为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要知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最有发言权。有的干部下基层以后,遇见农民,谈不下去;遇见学生,谈不进去;遇见老干部,给顶了回去。其实,官位不论大小,层级莫论高低,服务才是王道。能为千千万万人最好,若只能服务两三人,就服务好两三人,应有郑板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民情怀。“民本”归根结底,是因我们“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所以要认清“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不应以官位得失、职位升迁而患得患失,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民本思想,实际上是在警示执政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敬畏手中来自人民的权力。在今天,重新学习民本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党的立党之基、执政之本,也才能更好地到群众中去,听群众提意见、讲问题,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

二要尚德。为官之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治国理政的主导因素,几千年里,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论述。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有过文物清廉政通人和时,亦有过奸臣当道民不聊生时,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已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与发酵,是塑造今日官德的宝贵矿藏。而当下需要做的,是将他们擦亮于这个时代。 官德首先是对于做人的要求。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将道德看得比官位还重要;“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时时保持敬畏之心;“诚于中者,形于外”,注重品德的修养,内外兼修;“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重视榜样的力量和示范的作用。 官德也提出了做事标准。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不搞形式主义那一套,好干部应该“愿听真话、敢讲真话、勇于负责、善抓落实”;“当官避事平生耻”,要敢于担当,不推诿扯皮;“去民之疾,如除腹心之疾”,将服务百姓作为第一要务;要明白“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公生明,廉生威”的为官道理,狠刹“四风”,改进作风。

三要善治。一个高明的领导,讲究领导艺术,知关节、得要领,把握规律,掌握节奏,举重若轻。 一靠用贤 。“尚贤者,政之本也”,治国之要,首在用人。选贤任能,要“举义不避贫贱”“举义不避亲疏”“举义不必远近”,唯才是举、公开公平。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选人用人的格调和魄力,从基层、从实际工作中提拔真正有才干的人才,正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非从“身边提起”,也非依靠裙带关系网、凭出身选用人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我们,在选人用人上也应当“英雄不问出处”。 二靠法治 。法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规则,是规范群体的行为准则,为官之义在于明法。“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无明法不足以正纲纪,无纲纪就不能护正义、张道义。“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本、无根之花、无源之水。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才能让法顺利推行。“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这点上,任何人都不应有例外,打破“刑不上大夫”之说,才能让领导干部真正从心底敬畏法律。法度明、纲纪正,大治之势必成。事实也证明,哪里的领导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哪里的正气就上升,事情就好办。 三靠勤政。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当下,国家层面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我省的“十六字”方针发展蓝图正在向前推进,其难度和压力不亚于一场“战争”,要取得胜利,需要“上下同欲”,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精神上来,更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作于易”“作于细”,一件事一件事去办,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去过,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平天下》梳理的中国古典智慧,在“习常态”的今下犹如一股春风,甜香静谧,深入研读、领会,汲取养分,能够使党员干部应有的意志不被“乱花”迷惑,应有的定力不被“浮躁”困顿,应有的作为不被“舒适”消磨,应有的正气不被“物欲”摧毁。而作为年轻人,通过《平天下》感悟古人智慧,用心灵与“习大大”对话,能够多些古代“君子”之求,少些当今“庸俗”之念,真正做到在“习常态”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