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建:公务员实行聘任制,并非就一劳永逸

12.12.2013  18:24

  近年来,为谋求经济转型升级,义乌市求贤若渴,在招徕人才上卯足了劲。10日,浙江省首招聘任制公务员选择在义乌试点,为吸引人才,义乌市给出最高年薪60万的诱人“奶酪”。(12月11日      中国新闻网)

  公务员一直以来就以其稳定的身份及较为优厚的福利供给而备受社会公众所追捧,在传统观念中,进入公务员体系也意味着捧上了“铁饭碗”,每年的公务员考试人数更是屡创新高,竞争日趋激烈。但不可否认,正是由于这种身份上的终身制却导致了有的机关部门人浮于事、慵懒散现象比较突出,不仅败坏了党和政府形象,也彻底伤了民心。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虽然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公务员们一杯茶、一份报纸、坐一整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显然公众对于公务员打破终身制,打破“铁饭碗”的呼声依旧还是没有降低,反而是日益高涨。如何克服现行公务员体制中“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弊端,无疑实行“公务员聘任制”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以往,公务员被认为是“一劳永逸”的职业,大家都想尽各种办法削尖脑袋往里钻,一旦被录用或获得提拔,只要不触犯党纪国法,原则上往往不会被清退或降职、免职。但实行聘任制以后则完全不同了,由于打破了“铁饭碗”,那些聘任制的公务员们头上就无疑多了一道“紧箍咒”——如果干不好或到期经考核不胜任岗位的,将不再续聘,就可能被解雇,而对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生活在“保险箱”里的在编公务员来说,也将会形成较大的压力,进而增强公务员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

  当然,毋庸置疑,实行了聘任制也并非就是说可以“一劳永逸”了。从现实看,在逐步推广中的聘任制中,不可避免地有些单位在考核内容上仍还有“走过场”之嫌,往往只注重了聘用人员的任用与管理,却忽视了决定续聘与否的考核与评价。长此以往,相比对终身制来说,聘任制是否会只是“换汤不换药”呢?不得不让人为之深思。无疑想要真正想激活公务员“能进能出”这一池春水,在制度上的落实和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方面,要对公务员聘任的各环节和流程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真正做到公开透明,使聘任实现程序化和规范化,杜绝暗箱操作,促进公务员队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另一方面,要不断细化和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公务员引进和退出机制,充分发挥聘任制的“鲶鱼效应”,让能者上、庸者下,切实解决好公务员的出口问题。

  总之,不管是终身制公务员还是聘任制公务员,都必须要有严格科学的退出机制,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公务员们的工作积极性,避免人浮于事、不负责任、公权滥用等不良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