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言:公务员想辞不辞堪称机会成本范例

14.02.2014  13:10

  记者分别对普通民众和基层公务员做了一个调查,超六成受访民众羡慕公务员,六成受访公务员称有过辞职念头。但记者调查发现,受访者中想过辞职的公务员近六成,但最终无一人辞职。(《河南商报》2月13日)

  近六成公务员想过辞职,但最终没有一人辞职。面对这样的调查样本,笔者觉得最好的解释就是机会成本。因为从公务员个体来说,辞职与不辞职是自己决定的,在人生的天平上进行权衡利弊,如果觉得可以继续呆下去就不辞职,如果觉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就果断辞职。而这其中的决定因素就是机会成本,即当公务员与别的职业的权衡。尤其是当有的人进入公务员队伍之后,由于制度和体制的原因,他们的职业训练就变成真正所谓的“听话”和“写材料”,如果再想着辞职并寻找工作的话,其代价不菲,更可能存在的现实是可能找不到更合适的工作。

  当身边的同学在公务员的队伍里工作几年之后,总能听到他们的抱怨。这包括在职业上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每天的工作显得条理但机械,基本就是表格和数据以及文字材料。当笔者用疑问的口气问他们“为什么不辞职”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几乎相同。那就是,出去之后,还能够做什么?突然觉得,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在公务员队伍中,并不是不想辞职而是辞职之后的路该怎么走。如果拿着辞职之后的路和现在公务员队伍内的路比较,很多人就会觉得心虚,于是就做出还不如继续呆着的决定。不难看出,这恰恰就是机会成本的典范,一个人既然选择了公务员,就意味着不能选择其他职业。

  “公务员想辞职而不辞职”最容易想到的批评应该是福利待遇,但是,纵观最近以来的新闻素材,关于公务员群体尤其是基层公务员待遇的讨论可谓多如牛毛。在这些讨论中,因为公务员待遇的不公开,从而导致人们无限的质疑。而身处其中的公务员们又没有站出来说几句公道话,于是,一场遮掩与公开的讨论就继续上演。但是,这样的讨论本身如果放在具体的一个公务员身上的时候,事情可能会悄然发生变化,那就是对于身处体制内的一员,也应该有着做出选择的自由,在他做出选择的过程中同样也有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即决定性因素,而机会成本能够最佳解释这样的过程。尤其是想辞职而不辞职本身的荒谬。

  在职业的天平上,当理想和现实统一的时候,人们会觉得安心,也会做出最终留下的决定;如果理想被现实击碎的时候,人们自然会做出离开的选择。公务员个体尤其如此,在社会的评价和自身的感受统一的时候,人们就会留在这个队伍中,而如果社会评价太高而个人感受太低的时候,不平衡就自然发生,而辞职就会出现。这正好是说明机会成本的最好例子,既不能够将这样的调查扩大化,引发对公务员群体的质疑,也不能够轻描淡写,觉得这只是个人的自由选择。要清晰看到这背后的选择天平的逻辑,由机会成本左右的人生方向。(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