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辞职属正常人才流动

28.04.2015  11:38

各媒体关注度: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3月28日至4月15日,与“公务员辞职”话题相关的网媒报道8179篇,报刊新闻289篇,论坛1442篇,博客700篇,微博1134条,微信文章2389篇。

关于“公务员辞职”话题网民主要关注点(抽样750条)

(注:网民言论若涉及多个关注点 抽样只取其主要关注话题)

1 舆情概述

3月28日,某猎头公司发布了《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报告显示,自今年2月25日至其后的三周时间内,全国范围内有1万多名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通过该网站投递求职简历,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幅达34%。

报告一经发布,“公务员辞职潮”的话题就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包括《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在内的各大媒体都纷纷对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其中,“辞职潮”是否到来、公务员辞职原因及评价、如何避免公务员辞职产生的“期权腐败”,成为媒体和网友共同关注的内容。

十八大以来,公务员辞职的案例不时见诸报端,相关讨论热潮时有兴起。媒体解读,当前中央反腐败力度持续加大,八项规定的纪律严格执行,有效压缩了公务员谋求灰色收入和隐性福利的空间,使得“公务员日子不好过”。主流舆论认可反腐败斗争一定程度上与公务员辞职具有关联性,但并不是主因,公务员队伍“有进有出”、“可进可出”是公务员职业属性的回归。

2 公务员辞职备受关注的原因

每隔一段时间舆论就会聚焦“公务员辞职”问题,这说明在社会转型期,公务员职业具有高度敏感性,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收入分配不公的担忧,对反腐败成果、公务员收入透明的期待。

财新网评论认为,“公务员辞职潮”之类的新闻是媒体夸大其辞制造的,也是公务员对“从严治官”的情绪化反应。公众“期待”公务员出现辞职潮,是因为很多人把“公务员有没有出现辞职潮”当成“从严治官有没有取得效果”的一个判断指标。

荆楚网提出,近年来社会对于公务员的高关注度可以说已经有点“畸形”,公务员的一举一动都会有无数版本的注解,当然这并不是公众过分质疑的结果,而是公务员太多的“特殊”导致公众不得不如此。

3 反腐败对公务员辞职的影响

多数媒体都认可公务员辞职与国家的强力反腐存在一定的关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正风肃纪成效明显,体制内的利益寻租空间逐渐减少,对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北京青年报》评论指出,十八大以来,随着八项规定的实施与反腐败工作的开展,不正当福利和公款吃喝等都在减少,这种变化必然会让许多公务员产生落差感。除此之外,还有三个原因导致了年轻公务员将辞职之说付诸实施:一是寻租空间被大大压缩,即获取不正当收入的危险系数已大大增加;二是社保方面已经趋同化,之前公务员不缴社保的现实将随着养老双轨制被打破而得到改变,这让公务员没有了更多的优越性;三是整个社会对于公务员这一职业的定位更加准确,要求也越来越高。

环球时报》认为,当下的强力反腐的确给一些公务员带来一定的外部压力,构成辞职的重要动因。但应该看到,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官员群体的分化动机一直是多元而非单一的,反腐压力只不过在官员辞职动机中添加了一个新的因素;另一方面,无论动机如何多元,官员辞职首先出于收益比较的考虑。换言之,利益因素应是考察官员辞职动机的首要因素。

4 公务员“有进有出”是职业属性回归

仅根据一份招聘网站投递求职简历的分析报告来判断公务员出现“辞职潮”,显然说服力不足。多数媒体都不认同“公务员辞职潮”的真正到来,公务员辞职属于正常的人才流动,公务员“有进有出”是职业属性回归。

公务员跳槽是正常的资源流动,是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必然产物。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周志忍认为,所有人才都到体制内,这本身就不太正常,“一个国家,一流人才都往政府走,这说明社会没有提供一流人才发挥的机会和条件,因为大家都觉得,只有当官才能享受到这种机会”。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也表示,“公务员辞职其实是好的现象,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应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

辞职只是个案,“辞职潮”更多的是一种群体“撒娇”和媒体想象。《中国青年报》提出,不能仅根据求职机构一个“意向性”数据就说出现“辞职潮”。随着从严治官和反腐力度的加大,官商勾结的路径也被压缩了,“公务员经历”很难成为就业时的正资产,甚至被一些企业认为是“负资产”:在机关待久了,会形成很多机关病,市场竞争力没有那么高。

新浪网通过大数据证明公务员辞职并非易事。数据指出,和企业员工相比,投简历的公务员比例不到百分之一,况且投简历也并不等同于辞职。此外,还要考虑辞职的客观因素,如服务年限限制、社保账户限制、对口工作限制、工作是否涉密等问题,公务员辞职的“”和“”远没有到来。

5 警惕公务员辞职后的“期权腐败

部分媒体在表达公务员辞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自由流动的一种正常现象同时,更关注的是公务员辞职后产生的“权力余热”和“期权腐败”问题。

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如何区分人才的正常流动和官员潜在的利益交换,如何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从而避免无序和损失,正在成为一个亟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法治政府建设必须加以重视的课题。对此,可以在官员的辞职审批上多做文章。一方面准备辞职的公务员应当向主管部门自觉做出承诺,另一方面组织人事主管部门也应当对人员去向有所了解与跟踪,对于认为存在不应批准辞职的情形,用严格把关调档、转人事关系等环节的可行手段来加以限制。

不少专家呼吁规范公务员辞职。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表示,公务员是国家公职人员,岗位是公共岗位,辞职以及二次就业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如果是安全部门的,辞职后想随便到哪儿就业肯定不行。还有政策部门,到外国企业就业,还有可能涉嫌违纪违法。

6 网民如何看待公务员辞职

在如何看待公务员辞职问题上,网民呈现出较为理性的态度。首先,在评价的立场上,有40%的网友认为,公务员辞职一是有助于人才的正常流动,追求个人价值应该获得尊重;二是可以缓解机构人员臃肿,精兵简政,提升政府办事效率。

其次,网友将公务员辞职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反腐败斗争严厉打击权钱交换,灰色收入不可得;公务员的福利待遇下降,生活压力攀升;公务员的社会认同感下降;基层公务员的晋升通道狭窄。

最后,如何防止辞职公务员利用“权力余热”谋取不正当利益也成为网友关注的重点。绝大多数网友对基层公务员的“跳槽”抱有理解态度,但对领导干部的“跳槽”则表示担心,认为他们很可能会利用过去的影响力谋取私利。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完善相关法规政策,防止“期权腐败”的出现。

舆情点评

公务员辞职”成为热门话题,体现民众对反腐败成果和公务员收入透明的期待。公务员的正常辞职是人才流动的常态,在这点上,舆论已达成共识,反映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进步。公务员“有进有出”,才能够让一些优秀人才去得其所,保持公务员队伍的活力,同时赋予每个人选择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无论是各项党纪法规,还是纪检监察部门严格执纪,都对公务员形成了正向压力,有助于形成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反腐倡廉并没有让公务员不好当,而是推动形成更加清明的政治生态,让公务员更加好当。正如学者指出:“随着反腐倡廉的深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逐步落实,社会各行业之间人员流动将成为平常景象,公务员跳槽辞职也将不再是新闻;同时,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无论在哪个行业何种岗位,都应该得到优厚待遇,同样一个人在不同行业收入呈现巨大反差现象也应该越来越少见。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觉得当干部不合算,可以辞职去经商搞实业,但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还要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官商结合必然导致官僚主义。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逐渐深入,公务员自身也应该反思和转变观念,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应以建设国家和服务人民为己任,将个人得失抛在脑后。如果混迹于公务员队伍当中,只为中饱私囊、贪图安逸,这样的“蛀虫”迟早要被清理出去。

人才流动的渠道已经打开,还应谨防已“跳槽”的公务员利用手中的资源和人脉谋取私利。有关部门如何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和惩罚力度,规避一些“跳槽”公务员利用“权力余热”进行利益输送,将成为社会各界的新期盼。(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熊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