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的士”是公车改革市场化的“磨蹭计”
近日,辽宁沈阳市浑南新区推出“公务的士”,由浑南新区车辆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公务员需通过网页预约使用车辆,费用标准按照出租车的8折计算。赞成者认为公务的士能有效遏制公车私用,减少财政支出;反对者则认为,这种改革不符合中央关于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
据说,沈阳市浑南新区,曾在2011年7月将区管干部的公务用车全部取消,转而组成由60台车辆组成的公务用车队,供120个部门使用。应该说,这种公车集中管理的改革虽然对于节约支出会有一定的作用,但究其本质来说,还是换汤不换药。而现在浑南新区又推出车改新举措,推出“公务的士”,向国资公司“买服务”,其实不过是在公车集中管理的“旧药”中又增加了一味而已。
关于所谓公务的士的具体情况,新闻介绍得并不全面,所以不足以作出准确的评价。但其运行模式,涉及到用车单位和车管中心两个方面。就用车单位而言,其用车的支出是在财政下达的指标之内,如果节约了,可以作为通勤补贴发给干部。那么,用车单位最终能否节省财政开支,其实决定于财政下达的指标:指标少了,用车不足,影响工作;指标多了,节约就成了奖金。那么,这样的管理在改革前就可以做到,只要财政控制住单位的费用开支就行,甚至整个公车改革都无需进行。
至于车管中心,则更是一个政府新建的垄断企业:垄断市场、垄断价格,所有单位用车必须向它购买,而价格实际上却是高于市场:在干部自驾的情况下价格是市场的80%,而在需要驾驶员的情况下,价格则是市场价的1.6倍了。而它的总收入也是可以计算的:大概是财政下达给所有单位的用车费用。或许财政会保证他们包赢不输吧?但是,即使理论上的自负盈亏不具有真实性,如果真的亏了,还不是公家的?而且,它使用的车是通过拍卖取得,还是无偿占用原来的公车?所谓公务的士,更像一个游戏:财政的钱从这转到那,不过设计了一些转账过程而已。
中央要求车改走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沈阳的做法却是自己把公车组织起来,出售服务,同时又卖给需要服务的机关。政府购买服务就应该向社会购买,难道因为政府觉得出租车服务是个很赚钱的生意,政府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自己办公交公司了?还是当地社会的运输服务跟不上政府的需求?
其实这是一些官员不愿改革、拖延改革的措施。他们总觉得失去公车,既少掉一份待遇,又少掉一份荣耀,所以总要保留公车。在政府提出市场化改革之后,先是搞公车集中管理,然后又来个公务的士,一步步地退守,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走市场化的路子的。这也不过是市场化改革征途上的“磨蹭计”而已。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