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讲座成诈骗为何屡禁不止

20.08.2015  00:29

  打着爱心公益的旗号,以免费领礼品作为诱饵来骗取老年人的信任,之后再进行连环诈骗,这种诈骗手段已经屡见不鲜。4日,本报刊登了《9次“公益”讲座“步步为营”引老人上钩,连环骗局诈你没商量》一文,近日,市民刘女士讲述了她遇到的类似骗局。(8月18日《包头晚报》)

  这不是一个新问题,这一事件在包头出现不是当地别有的特色,这在全国来讲,这样的事件也许每天都在发生,以卖保健品下圈套,认爹认妈,骗老人钱财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了,为什么在对待这一社会大问题上,总也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呢?这样的诈骗行为为什么还一直总在上演呢?那就是在这样的事件中骗子屡屡得手,骗子打了一张亲情牌,通过认爹认妈的方式,再通过一些小恩小惠,让老人在思想上没戒备,进而进行行骗,老人在不知不觉中中招,让骗子获得了很大的利益。

  在这一事件中,骗子是如何打亲情牌的呢?以关爱老人身体健康为由,开展公益保健课活动,明白老人都有占小便宜的心里,在活动中进行小贿赂,送一些礼物,如很便宜的日常用品,慢慢地在向老人推荐自己的产品,在推荐产品中认爹认妈,惺惺作态,将亲情牌发挥到极限,让老人在不知不觉中中招。在获得老人大量的资金后,又以各种回报为由,带领老人出游,实际上呢是羊毛出在了羊身上,正是这样的作法,让公益性讲座成诈骗活动,也就堂而皇之地在当今社会发生了。

  诈骗事件出现了,老人不懂,做儿女的应该懂,儿女们应该出面进行维权,但事实上呢,某些儿女对老人平时的生活关心不到,如果说有一些儿女做得还不错的话,对于老人的关心也就是在平日里多给老人几个钱罢了,至于老人的钱花在何处,他们很少过问。即使是过问了,他们也不深追究,于是老人被骗事件就这样不知不觉的一直在进行中。

  以公益性讲座做掩护向老人利益动刀,这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社会失诚行为,况且在这些保健品中,大多都是伪劣假冒产品,根本起不到保健的作用,如果有一些老人听信其言,身体患病,以吃保健品作为治疗疾病的首选药品,老人不仅仅损失了大量的金钱,同时身体健康更难保障,因此面对这样的公益性讲课行为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重视,相关执法部门都应该严打。

  如何让这种社会欺诈行为不再继续上演下去,当今社会应该如何做呢?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这样的事件通过媒体进行大量的宣传,让百姓知道其害,不再参与。儿女们对于老人平时更要多关爱,在感情上对老人多多进孝,让老人感觉到亲情的珍贵,让老人不会因为缺少亲情关爱而被社会上别有用心人的利用。再者就是如果发现社会上存在这种严重的欺诈行为,任何人都有举报的责任和义务,向社会上这种不良现象进行斗争。再者就是政府相关执法部门,尤其是工商和公安部门,在平时应该展开专项治理活动,对存在的这种不良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进而维护百姓的利益,维护社会良好的市场秩序。相信每一个人,每一个部门都承担责任,这以公益性讲座进行的诈骗活动,在当今社会肯定没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