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亏损不可怕 怕的是不明不白

02.07.2015  20:08

  我们真正应该批评的,不是亏损现象本身,而是收费公路运营管理中的不透明、不公开,导致的没有提前预期、没有公开说明的亏损。亏损时也没有及时向公众说明过路费收支,更没有提前制定详细的应对计划。

  近日,交通运输部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收费公路亏损1571.1亿元。这一数字比2013年翻了约2.4倍。同时截至2014年底,全国收费公路债务余额为38451.4亿元,这一数字相比2013年底的34308亿元也有大幅上涨。据悉,全国25个省份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仅安徽、广东、浙江、上海四地出现盈余。

  公路收费问题,向来是舆论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屡屡遭到质疑。对于很多车主,尤其是货运、客运企业来说,高价过路费已成为运输行业的重要成本。看到收费公路连年亏损,亏损额还有越来越大之势,相信很多车主都有一百个不理解:我交了那么多过路费,都花到哪里去了?甚至有人将收费公路跟某种“原罪”挂钩,情绪化地喊出取消过路费,全部改为免费。这些声音,也许不乏支持者。

  的确,收费公路连年亏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收费公路这项制度本身,更不能仅仅从对过路费的“切身痛感”出发,以情绪化的观点来看待收费公路亏损。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路网建设并不是为了修路而修路,而是为了改善交通条件,提振地方经济。看收费公路是否修得“”,其实不仅要算收费公路自身盈亏这一本账,还要算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账。交通运输部的相关报告显示,在我国现有公路网中,超过98%的高速公路、61%的一级公路和42%的二级公路,都是依靠收费公路政策建成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收费公路的超前建设,不仅公众出行无法享受今天这样的便捷,很多偏远地区恐怕也不具备摆脱贫困的交通条件。路网建设的盈亏数字当然要看,但收费公路背后难以量化的发展效应,也应当算作其隐形收益,不应视而不见。因此,没有必要一看到收费公路亏损,未经思考就大加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