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拍卖现“白菜价” 甚至有内部人参与收购

18.01.2015  12:08

  公开信息,“车牌分离”,全程监督,这一轮中央公车拍卖,有望在阳光下进行。下一步,保值的资产如何处置,拍卖得来的钱用到哪里,同样必须是一笔公开账目。

  16日,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透露,中央层面取消的3184辆公车已全部封存停驶,将分期分批公开拍卖,阳光处置,全程接受各界监督。今年春节前,将正式启动第一批约300辆车的拍卖,所拍卖车辆“不带牌”,严格遵守“车牌分离”原则。这一表态,是对社会上一些“拍卖猫腻”说法的有力回应。之前,在有些地方公车拍卖中,确实出现了“白菜价”“废铁价”,甚至有内部人参与收购,让公车改革反倒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此番中央机关公车的阳光化拍卖,将会形成有效的示范作用。

  公车膨胀之弊,无需赘述。一些“衙门”,无论大小,也无论工作是否需要,都超标准超规格配置大量公车。不仅购置公车耗费了大量公帑,每年的使用、维修、保养,也常常搞出来天文数字。八项规定、转作风以来,公车改革步步为营,力度不断加大,让民众看到了狠刹“车轮上的腐败”的决心。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这场改革必须以取缔、拍卖显示出最大的决心与诚意。

  然而,封存公车只是第一步。如果把公车滥购、滥用视为对民众的“一次伤害”,那么公车拍卖中的暗流涌动,就是对民众的“二次伤害”。事实上,对“质优价廉”的公车,有一些人早已盯上,若不严加防范,很可能羊入虎口,把公车这种公开的浪费,转身变成中饱私囊的勾当。彼时,改革未见老百姓的实惠,反倒成了特殊利益集团的囊中物,这将对政府公信力产生伤害,影响更为恶劣,也更难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