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裁缝“裁剪”别样人生

13.08.2015  19:32

四处淘好布,为家人量体裁衣 赶潮流,看书学织新款毛衣

六旬老裁缝“裁剪”别样人生

  老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如今,裁缝这个行业,大多沉淀在一代人的记忆中。在开发区滨兴街道二马路社区就有一名“退休裁缝”,虽然现在并不以此为生,但贺珍珍一直没有扔下这门手艺。“她做的衣服不但质量好,还很新潮。”家人对她的手艺赞不绝口。

   遭遇变故,做裁缝养育儿女

  1953年,贺珍珍出生于鄱阳湖边的一个渔民家庭。1972年,她与同村的一名青年结婚,生活虽然穷困却也平静,直到1983年,贺珍珍的人生彻底改变。

  那一年,贺珍珍的丈夫在干农活时突然晕倒,之后更是失去了劳动能力,夫妻两人跑了不少医院,却查不出病因。当时,贺珍珍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她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身无长技的贺珍珍只能试着做裁缝。她向同村村民租用了一台缝纫机,每月租金7元,帮人做衣服。“我当时并不擅长缝纫,只能边做边学。”贺珍珍说,好的裁缝要靠顾客来教你,当你一眼就能看出客人的体型时,你就是一名好裁缝。

  好裁缝最懂得节省布料,经常光顾贺珍珍生意的人都说,同样一匹布,别人只能做出一件,贺珍珍却能做出两件。这是大家对贺珍珍的肯定,她从来不会贪墨顾客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很快,靠着这门手艺,贺珍珍站稳了脚跟。第三年,她就买了一台缝纫机并自己开了一家裁缝店。

  2007年,贺珍珍的儿女将她接到城里享福,她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带上她使用多年的缝纫机。“虽然这台缝纫机并不是什么名牌,也不能使用,但我跟这台缝纫机的感情非常深,毕竟跟了我好多年。”贺珍珍感慨道。

   重拾手艺,找回人生价值

  在住进高楼后,贺珍珍着实兴奋了一段时间,但人生地不熟,儿女又忙于工作,新鲜感一过,她便开始怀念老家的生活。“多年的老邻居、老朋友都不在身边,大儿子和大女儿忙于工作,不可能天天陪着我,小女儿又在外地,实在是很寂寞。”为此,贺珍珍多次向儿女提议回老家生活,却让儿女十分为难。

  转机出现在2009的夏天,贺珍珍在一家服装店看到一件外套,样式十分洋气,于是买来送给孙女。“周末孙女来看我的时候,我让她试穿了一下,发现袖子有一点短。”贺珍珍便把外套袖口的两条褶皱拆开,然后又接上一条自己买来的碎布。这样一改,外套非常合身,而且一点没有影响美观。“这件外套我孙女非常喜欢。”贺珍珍告诉记者,从那以后,她便开始四处淘好布,为家人量体裁衣,“我也重新找回了我的人生价值”。

  为此,贺珍珍还专门到二手市场淘了一台老式的缝纫机。“除了衣服,我还会做鞋子,以前家里人的鞋子都是我做的,现在偶尔也会做。自己做的鞋子,在家穿着非常舒服。”贺珍珍说道。

   与时俱进,看书学织毛衣

  “我每年都会织很多件毛衣,全家人都穿过我织的毛衣。特别是孙女,因为他们家在北京,天气比较冷,从小到大,我给她织的各种毛衣、外套和毛裤,叠起来有厚厚一摞。以前一般织套头毛衣,后来他们要求我织拉链外套,说那样好看又方便。于是我买来书,照书上学习新的针法,其实都是在上下针的基础上变花样。”贺珍珍家的墙壁上,挂着全家8口人的全家福做成的挂历,这一大家人,每个人都穿着贺珍珍织的“爱心牌”毛衣。

  在采访时,贺珍珍还展示了她重新拆织的一件黄色毛衣,“自己织的毛衣不但穿起来舒服,而且相同质量的毛衣会比外面卖得便宜很多,至于样式,反正我的孩子和孙子、孙女都非常喜欢。自己织的毛衣一般穿两三年就要拆了,清洗晒干毛线后配新毛线再重新织,这样穿起来会更暖和,而且更省钱。

  贺珍珍说,买毛线也是很有讲究,她会选大品牌、毛多点的,反正在毛线的质量上一点都不会马虎。凭她多年摸毛线的经验,基本上一摸就知道毛线好不好。

  (记者 李超铭 文/摄)

贺珍珍用淘来的缝纫机做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