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中考“统配”制造新的不公

25.08.2015  12:07
原标题:兰州中考“统配”制造新的不公

兰州一中、西北师大附中,都是兰州的名校,今年中考成绩为608分的杨子明与这两所学校无缘,但是,学生小马考了571分却被兰州一中录取,考分为535分的一名学生被西北师大附中录取。为什么兰州中考出现了“取低弃高”的现象?这是因为该市实行了一项“统配”政策,重点高中的录取名额对传统上考试成绩较低的学校学生倾斜,或者说“优惠”;而不能享受这一政策的、考试成绩较高的学生属于“统招生”。这项政策2007年开始实行时,“统配”名额为5%,后逐年增加,今年达到60%。学生、家长和社会上的争议也渐趋激烈:这样做是否有利教育公平?一些考分较高的家长甚至考虑举家搬迁到外地,让孩子能够接受较高质量的教育。

众所周知,基础教育的公平缺失,主要是教育投入长期不足;二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不如城市,城市里普通学校不如重点学校(或称“实验学校”、“示范学校”等);践行教育公平,如果不从源头上做起,仅仅是用行政手段来“平摊”优质高中的录取名额,很难说是教育公平,倒有可能是增加了新的不公平。

改革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但是,“统配生”和“统招生”分差达到几十分甚至近百分,分数高的反而不能进优质高中——统配政策首先把“择优录取”的原则给改掉了。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南战军认为,如果中考录取按照分数“一刀切”,不同学校办学就会因生源不一而产生两极分化,这不利于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如果一个学校都是顶尖的学生,会形成惰性,会觉得不用太努力也可以维持高升学率。但是,“统配”政策会不会造成另一种惰性呢?反正考低分也能上优质高中,还有没有必要刻苦学习考出好成绩?这个统配政策很容易引发这种观念,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伤害。还要警惕另一种惰性:反正调配一下录取名额就是教育公平了,教育主管部门还会不会在教育投入均衡化方面下功夫?

教育不公是长期形成的,原因很复杂,无论如何,这个责任不能由学生来承担。但是,“统配”政策实行以来,首当其冲的是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客观上是他们当了教育不公的替罪羊,这完全违背了正常的社会伦理。需要无辜者来买单的教育公平,还能称得上“公平”二字吗?

初中升高中,是由义务教育升入非义务教育,相比之下,国家对义务教育负有更大的责任,政府部门应该在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上花更大的气力,义务教育的公平度提高了,大部分考生共同拥有起点公平和环境公平。在此基础上公平竞争,个人差异所造成的结果的不同,就容易被人接受,社会矛盾和社会分化也将大大缓解。换句话说,社会和谐度提高了,政府就不用为竞争结果不同遭受指责——这才是政府工作应当追求的目标。兰州中考“统配”政策,是在大目标迷失下追求表面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