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网络诈骗”让人恨恨恨不完

12.03.2015  15:44

  “退款没到手,反被骗走1800多元,连这个月的生活费都成了问题,这骗子太可恨了,大家千万不要再上当了。”昨天,女大学生小杨向记者讲述了自己退票遇山寨客服被骗的经过。(3月11日东北网)

  近年来,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网络诈骗犯罪以其智能化、组织化手段,让人深恶痛绝,俨然成为了当今社会治安危害的突出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关于通信网络诈骗的消息,几乎每天都充斥在电视、网络新闻报道中,短信、电话、网络,几乎成了行骗者们惯用的欺诈方式,除了技术条件的支持,他们的手段却并不见得有多么高明,骗人的借口也始终是那么“老几样儿”,但为何行骗者能屡屡得手?

      任何事情的发展延续,都是有据可循的,在关注此类消息时,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这类诈骗方法智能化程度较高,但诈骗者学历却普遍偏低;诈骗手段虽然五花八门,但大抵也就是“中奖”“退款”之类的托词。由此不难看出,被害者的粗心大意、盲目轻信、甚至是愚昧贪婪,是让行骗者钻了空子的问题所在。

  笔者认为,新闻中的女大学生小杨上当受骗的根源在于两个方面:其一,不够细心,她已经在正规渠道办理了退票,但面对网站上突然蹦出来电话号码,没有仔细核查,盲目拨打,是掉进“陷阱”的第一步;其二,防范意识弱,当“山寨客服”向小杨索要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时,小杨没有及时警醒,“不设防”使她最终走进了骗子的“圈套”。

  生活中诸如此类的“诱惑”和“陷阱”只会越来越多,我们一定要擦亮双眼,提高警惕,“天上掉馅饼”的心理万万不可有,没有验证真假的电话也不要去拨。不论行骗者多么狡猾、骗局设计多么精心,只要我们把防范的“漏洞”堵上,他们的伎俩就不会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