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客:马克思楼都有了,列宁楼还远吗?

12.10.2015  10:46

  10月10日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开幕式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来自五大洲近500位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与会。同时世界上首座以马克思命名的大楼,预计本月动工,将于2017年建成。(北京青年报10月11日)

  马克思主义大会,以马克思命名大楼动工,按照国人的逻辑,可谓相得益彰,锦上添花。然而不知为什么,北大的马克思楼却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让人觉得不太妥当。

  以人名命名高校大楼,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比如比较常见的逸夫图书馆在不少高校都有,但并不觉得多么突兀。除此之外,很多大学也会以所在大学的知名校友、学者来命名道路、教学楼等。照此逻辑,以马克思命名一所大楼似乎也未尝不可,更何况马克思的名气在中国还是非常有知名度的。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一是马克思楼有炒作的嫌疑。世界首座以马克思命名的大楼,这可以理解首创,可从另一个侧面讲,也可以说是胡闹。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用马克思命名大楼的创意不过是一种宣传和扩大影响的手段,或者说是为了马克思主义大会造势。如果马克思大楼成立,那“马恩列斯毛”的研究中心是不是也效仿一下,用每个人的名字命名一座。

  二是马克思大楼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命名马克思大楼很容易,可培养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大师和人才却并不容易。如果只有一座马克思命名的大楼,而没有过得硬的研究成果,那有大楼还不如没有马克思楼的好。

  三是马克思楼有点不伦不类。马克思当然是名人,北大也的确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阵地,可以国际名人马克思给人的感觉却是不伦不类,不中不洋。由马克思楼让我们难免想起那些充满异国情调的中式楼盘,威尼斯、曼哈顿、香榭丽舍等等。而且马克思楼很容易给人造成误解。因为马克思是一名德国人,如果真要命名的话,似乎应该是马克思的家乡或者马克思就读过的学校。

  马克思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有目共睹,加强研究自然很有必要。可用马克思命名大楼这样的举动很显然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做法。客观而言,马克思楼所传递出来的是一种浮躁与功利的学术氛围。在这里,我们根本无法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半点影子。研究马克思主义当然需要必要的硬件基础,可这不足以成为用马克思命名大楼的理由。换而言之,如果马克思主义只是命名一座楼那么简单,马克思主义或许也不需要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