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地方公共治理的民意成本

28.07.2014  18:34

2014年6月,广西玉林的“荔枝狗肉节”,在网络舆论场上引发巨大的争议。由于每一年的“荔枝狗肉节”都会杀掉大量的狗,遭遇全国动物保护人士的舆论狙击和现场抗议,甚至惊动警方出面维护秩序。

地方政府解释说:政府部门没有出面举办过任何形式的所谓“荔枝狗肉节”活动。“狗肉节”是“民俗”,是“个人消费自由”。据媒体报道,一些经营狗肉的餐饮单位被迫停止经营狗肉,玉林多家餐馆将招牌中的“”字遮挡。

在互联网“大众麦克风时代”,地方的公共治理必须考虑民意的认可度与承受力,及时调整和完善决策,澄清公众的疑虑,化解社会的不满。

新阿房宫”项目被叫停

2014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380亿打造“新阿房宫”引舆论质疑》一文作出重要批示,叫停了这个有巨大争议的地方建设项目。

2013年6月初,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和北京首创集团签订计划投资380亿元的合作协议,建设“首创阿房宫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创建国家5A级风景区。在打造一个“新阿房宫”的同时,遗址附近一个已运营13年、投资2亿元建成的人造景点阿房宫景区将被拆除。舆论对该项目是否借文化遗产行房地产开发,会不会成为又一个烧钱的形象工程,普遍持批评态度。秦朝可以说因修“阿房宫”二世而亡,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著名论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更是每个学龄少年熟练记诵的典句。

新阿房宫”事件,警示地方政府在组织经济社会建设时,不仅要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还要考量民意成本。今天任何一项大型公共建设项目,需要尽可能地凝聚共识,减少民意的阻抗,才能顺利实施和推进。

安庆殡葬改革

安徽安庆强制推行殡葬改革,自6月1日起死亡人员一律火葬,对部分群众家中的现有棺木强行拆解,在互联网上引发轩然大波。

殡葬改革是新中国几十年来坚持的方向。虽然媒体报道安庆多名高龄老人在6月1日前自杀身亡,与殡葬改革的因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查证,但“一刀切”的火化政策,的确令备有棺木数十年的老人无法接受。媒体分析:这次政策推行过于迅速,导致宣传、教育不到位;基层强行收缴棺木,直接刺激老人;而当地重土葬的传统习俗也令老人心结难解。

媒体人出身的网友“方可成”在大洋彼岸深造,从美国的殡葬方式得出自己的思考:

如果安庆殡葬改革不是以现在这种先拖延、后冒进的方式进行,而是用较长一段时间稳步推进,过程中充分做到人性化,但最终的改革目标不变,你会支持吗?

加拿大及其各州2006年火化率(前10名)

美国及其各州2006年火化率(前10名)

可见,即使在张扬个人权利的西方,火化也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政府与民意的充分沟通,形成有效的社会共识。

在我国,传统的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威权政治的特征,官员不容易意识到自下而上的监督和约束。在一些重大经济社会建设项目中,容易轻视和忽略老百姓的意见诉求。安庆市官员忽略了一个变数,在保持自上而下的行政辖制的同时,上级政府更重视基层民意,通过社会舆论了解基层治理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干预基层老百姓最焦灼、最痛苦的个案,及时出手纠正,有利于减少和化解社会的冲突和震荡。

环境项目:不要强行上马仓促下马

今年5月10日,杭州的垃圾焚烧项目选址问题,引发规模性群众聚集。是什么让公众对垃圾焚烧厂避之不及?专家分析有3方面原因:现有垃圾处理设施标准偏低;缺乏公平合理的补偿机制和平等有效的沟通机制;二恶英污染被“妖魔化”。

杭州公示2014年重点规划工程项目后,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遭到周边居民的反对。虽然举行了专家参加的沟通会,但群众的情绪并没有理顺。《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像垃圾处理这样的敏感问题,政府更须超前谋划、同步沟通,尽量放低身段,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些,把群众顾虑打消得更彻底些。而对公众来说,“利益可诉求,表达须理性”,不能只用诉诸街头的暴力表达。

专家统计,近年来国内与垃圾焚烧、填埋有关的较大规模民意事件已有13起,大多发生在国内经济最发达、环保标准最严的地区。一再上演的是政府单方面强势决策上马,遭遇舆论狙击和街头民众聚集后,又狼狈下马,似已陷入“不闹不解决”“闹得越大解决得越快越彻底”的恶性循环。

杭州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虽然地方政府态度强硬,没有屈服于民意的鼓噪,但在官民之间造成情感的裂痕,同样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重大建设,要环评,也要舆评

武汉大学的沈阳教授较早提出“舆评”的概念。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汇集梳理近年来各地政府重大经济社会建设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舆评决策能力”的概念,即政府重大项目的“舆论风险及公众舆论承受力评估”机制。所谓“舆评决策能力”,综合考量项目民意参与度、媒体关注度、项目认可度、舆情动态应对能力等维度。

舆评”机制倡导政府尊重新媒体的特性和规律,在重大项目上马前,要主动征询民意,坦诚公开“环评”结果,重视专家和公众对于项目的心理承受能力;项目实施以后,要设置民意沟通平台、及时公示项目进程,允许关于项目进程的不同意见存在,对于民意反映的问题要及时收集并作出解答;建立动态“舆评”预警机制,密切关注新闻媒体报道和微博客、微信朋友圈的反馈,特别要警惕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官员在驾驭新媒体应对舆情波动或震荡时,要体现出专业、娴熟与时效。

南京“雨污分流”工程,几年来在市区大拆大建,让南京城“灰头土脸,主城没有一条好走的路”,市民怨声载道。主持这个工程的季建业市长虽然在民主生活会上承认工程引发社会矛盾,承诺对工程“进行再论证”,但始终未能采取强力措施化解民怨,终于走到了被撤职的那一天。《南京晨报》立刻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一篇天气新闻《南京换季》,欢呼“无垠碧空让绚烂的金陵城更为清丽脱俗”,市民读者报以会心一笑。

出于对“雨污分流”项目痛定思痛,2014年1月,南京市委发布《关于支持人大增强监督刚性和监督实效的意见》,主动提出,政府要“干大事”必须向人大报告。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其官方网站就“雨污分流”在线调查,认为应该继续推进这项工程的占56.62%,但有74.76%的网友对工程现状不满意。当初可能不建更好,但在庞大工程进展一半有余的今天,如果因人废政,全盘否定,同样会造成社会成本的巨大浪费。接下来怎么办,需要有人“临危受命”,与市民诚恳沟通,凝聚社会共识和广泛支持,找到恰当的善后方案。

在一些地方的重大建设项目中,的确存在老百姓关切的个体利益、短期利益与政府考虑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相冲突。如何解决,关键在民意的及时监测、诚恳沟通和妥善应对。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舆论的发达,带来了改革的民意支撑和社会协商对话的宽阔通道。把网络舆论能量导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寻求最大公约数,汇聚改革正能量,有助于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