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端午节]传承民俗需多管齐下

01.06.2014  18:33

  新华网江西频道6月1日电(记者袁慧晶)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不少传统节俗渐渐简化为“食俗”: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当节俗“瘦身”成“食俗”,我们能做些什么?

  又到一年端午节。在很多城市,划龙舟、舞龙舞狮、缝荷包、编五彩绳等节俗已多年难寻踪迹。就连保留下来的吃粽子“食俗”,都不再由人们亲手制作,更多是用购买形式获得。2013年一项社会调查显示,90%的现代人不会包粽子,而这一比例还将逐年上升。

  中国的传统节俗大多由民间自发形成,社会的发展变革是节俗变迁的主要原因。社会的发展变革带来了社会的整体进步,值得肯定;但我们也应思考,在人们生活方式和环境发生变化后,如何让传统文化不再“瘦身”。

  民俗专家梅联华认为,健康的节俗活动想要更好地传承下去,必须在民间形成一定气候。大型节俗活动回归民众视野,亟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此外,在节俗文化的宣传教育方面,社区和学校都是较好的文化传承“根据地”;可考虑“从娃娃抓起”“从社区抓起”,营造过节氛围。如,端午节可在社区中开展杠蛋比赛、包粽子比赛等,鼓励社区居民参与;也可送民俗文化进校园,邀请民俗专家去校园给孩子们讲课等。

  梅联华建议,一些节俗活动也可顺应当下生活生产方式作出改良,寻找合适的载体“接班人”。如,清明节的燃放鞭炮、焚烧纸钱等行为,可考虑用鲜花祭扫等形式代替;现代人注重养生,而粽子多由糯米制成,不好消化,也可改良粽子的制作成分,减少糯米比例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