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兴安:将红色文化融入旅游业发展
红军突破湘江时的界首渡口。本报记者 陈海波摄/光明图片 |
【长征路·新故事】
湘江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界首镇流过,当年,江面仅宽一百来米。“很多人都很难相信,为了渡过这并不宽的江面,红军牺牲了3万多人。”湘江战役纪念馆馆长尹汤怀站在湘江畔,向记者述说了红军长征途中损失最大的战役。
1934年11月25日,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后进入广西,此时尚有6万多人。蒋介石调集国民党中央军、湘军、桂军、粤军等25个师、近30万人,妄图全歼中央红军。27日,红军占领了界首至屏山渡共30公里湘江沿岸的各渡江点,准备在界首、大坪、屏山渡等处渡江。
围绕渡江,红军在灌阳新圩、全州脚山铺、兴安光华铺三个阻击战场与敌人鏖战。“敌众我寡,在一切为了苏维埃新中国的口号下,红军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士气,在十多里地的战场上,与敌人展开了生死存亡的拼杀战。”亲历这场战役的红军战士梁思久撰文回忆。这场无畏的拼杀持续了五天五夜。12月1日,红军渡过湘江,只剩下3万多人。
多年后,梁思久脑海中仍时常清晰地闪现出他在界首渡口看到的一幕:“断裂的(浮桥)竹竿、木板、木棒,在汹涌的江中拥来挤去,混合着倒下的红军战士的尸体,湘江里泛起一缕缕的血水。”
“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惨烈的湘江战役,甚至以为发生在湖南。”尹汤怀说,这场被形容为“惨胜如败”的战役,是红军的一次“浴火重生”,“被打痛了也被打醒了”,不仅使红军完成了战略转移,而且使红军认识到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打下了基础。
1995年,由聂荣臻元帅建议设立的湘江战役纪念碑园在兴安城南的狮子山上建成,后来扩展为纪念公园,修建了湘江战役纪念馆和英名廊。“我们已征集到了两万四千多名烈士的名字,刻在了石碑上。”尹汤怀告诉记者,很多烈士甚至已找不到学名,只有当地人根据回忆提供的土名,如“赖老石头”“刘马四哩”“林李妹子”等。“我们不能遗忘每一名战士。”他说。
为了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是兴安近些年来大力推动红色旅游的初衷。红军在兴安待了12天,留下了许多故事和遗迹。他们在界首渡口旁的三官堂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政策,给老百姓分粮食;渡过湘江后在华江瑶族乡的祠堂墙壁上写标语,鼓励民族团结,共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当地百姓给红军打草鞋、送南瓜……
这些年,兴安县政府对三官堂、红军街、红军标语楼、红军墓等红色遗址进了保护和修缮,以这些遗址为点,以红军长征过兴安走过的线路为轴,由点串成线,打造出兴安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我们已经设计了几条线路,希望通过一些景点的连接、整合,形成一个红色文化集散地。”兴安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体育局局长高峰说。
据介绍,2015年兴安全县接待游客670多万人次,其中红色旅游景点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3亿元。“将红色文化融入旅游,老百姓是直接受益人。要让游客的衣食住行游都能在农家解决,使老百姓的荷包鼓起来。”高峰说。
【短评】
富民是对红军最好的纪念
湘江战役时,朱德曾给彭德怀等红军将领发电报:“要动员全体指战员认识今日作战的意义。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胜负关全局。”这种为了革命信念而勇于争胜、不怕牺牲的精神,是红军在整个长征途中的缩影。当亿万人为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所凝聚,没有一滴血会白流,没有一次挫折会让人止步。今天,广西兴安将红色文化融入旅游,既是为了纪念先烈,也是为了富民一方,而这正是对红军精神的一种传承。因为,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正是红军当年抛头颅、洒热血的初心。(记者 陈海波 周仕兴 张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