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赣富民奏强音(图)

01.07.2021  17:01

  本报记者 黄继妍 郑荣林

  南昌城郊,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田间小道,一头连着原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另一头连着原南昌步兵学校,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平小道”。

  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此劳动、生活了三年零四个月。他每天在这条小道上踱步,思考着中国人民的命运,思考着中国的发展之路。“小平小道”因此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萌芽地。邓小平夫人卓琳说:“从‘小平小道’延伸出去的,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赣鄱大地,沧桑巨变。江西人民沿着从“小平小道”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砥砺前行,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落后走向了进步、从贫穷走向了富裕,见证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4500万赣鄱儿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努力走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蹄疾步稳,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新时代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

  今年5月18日,我省政务服务平台“赣服通”4.0版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我省建成了全国首个全省统一“区块链+企业信用服务”平台。自2018年11月上线以来,“赣服通”上线服务事项达6841项、电子证照226种、实名用户数突破2850万,已成为江西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我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让市场活力迸发。截至2020年底,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319.11万户。今年一季度,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6.7万户,同比增长79.9%。这就是改革的“魔力”。

  向改革要动力,依靠改革释放发展活力。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要思想萌芽地的江西,是一片从不缺乏改革热情和创新勇气的热土。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嘹亮号角,江西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处处涌动改革热潮:推出1680余项改革举措、完成170余项改革试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持续增强——

  看赣鄱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38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35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列入国家推广清单。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全流域生态补偿、国土空间规划、河湖林长制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抚州生态价值转化、萍乡海绵城市建设、绿色发展“靖安模式”、废弃矿山修复“寻乌经验”成为全国典范。

  看工厂车间,焊花飞溅,机器轰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12位省领导担任14个重点产业链链长,着力解决产业链堵点、断点和痛点问题,产业链水平和竞争力加快提升。健全定期梳理集中破解制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问题长效机制,已集中破解三批次1029个问题,办结率89.6%。

  看千里沃野,万物勃兴,生机盎然。农业农村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率达95%,土地承包经营权“地押云贷”试点向全省拓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连续两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提前一年对152公里长江干流江西段和整个鄱阳湖湖区全面禁捕退捕。

  …………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站在新起点,江西将以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将改革进行到底,为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改革动力。

   因地制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赣鄱儿女是古丝绸之路的弄潮儿,开放的基因历久弥新。

  1983年3月2日,随着九江外贸码头的一声汽笛声响,第一艘满载江西商品的远洋货轮首航日本,拉开了江西自营出口的序幕。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始终高举开放旗帜,从“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从大开放主战略到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不断推动开放提升……地处内陆的江西对外开放阔步向前,以全新的开放姿态融入全球化,走向世界经济大舞台。

  今年5月19日,首列由俄罗斯远东地区梅尔基站始发,满载当地上好松木的中欧班列经绥芬河入境后顺利抵达目的地赣州国际陆港。这是赣州中欧班列打通的第五个出入境口岸。

  地处内陆腹地的赣州,曾因赣江黄金水道和梅岭古驿道而盛极一时,成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步入近代,却被不沿边、不靠海所困,发展的脚步迟滞不前。

  破除地理桎梏,把沿海沿边的“国门”搬到内陆腹地的革命老区。赣州国际陆港成为全国内陆唯一一个进口木材直通口岸:一趟趟中欧班列和铁海联运班列,让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木材进入南康;本地生产的家具翻山越岭、漂洋过海,走进了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南康家具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具制造基地。

  回望走过的路,借鉴别人的路,前瞻远行的路。扩大开放始终是江西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本出路。

  “不以江西为世界,而以世界谋江西。”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开放提升作为江西发展的关键一招,始终站在全国和世界大格局高度审视江西,全力推动江西由内陆腹地变为开放前沿,着力打造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

  以更博大的胸怀,开放的江西大规模“引进来”,延揽八面来风。1988年,江西引进了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百事可乐。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2万余家,有131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江西。江西正成为世界500强、知名跨国企业青睐的中部地区投资“新高地”。

  以更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江西大踏步“走出去”,激情拥抱世界。截至目前,江西企业在11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约780家境外企业或办事处,累计实现对外直接投资近百亿美元,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330亿美元。江西制造、江西企业、江西产业,越过江西地理边界,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上不断延伸,不断延展着江西的经济地理。

  2020年,江西外贸规模创下历史新高,全年进出口4010.1亿元,增速居全国前列。

  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赋予江西“努力走出一条内陆省份双向高水平开放,以开放促创新、促改革、促发展的新路子”的重任,身处内陆而胸怀世界的江西,开启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宽阔的视野拥抱世界的新征程。

   革故鼎新,以新发展理念开辟发展新路径

  一条百年的长路,一头连着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江西,一头连着走上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的新江西。

  今年6月18日,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首批下线的两架ARJ21飞机分别交付成都航空和江西航空,这标志着江西生产试飞中心自此具备生产试飞交付能力。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的南昌航空城,成为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航空产业集聚区,60多家与飞机制造相关的航空企业在这里扎根。

  放眼江西,一个以航空制造技术为依托,集设计研发、制造、适航审定、试验试飞、通航运营等于一体的航空产业生态圈正加快形成。2020年,江西航空产业航空产值突破1200亿元,规模居全国前三。

  时间倒回67年前——1954年7月,新中国第一架飞机雅克-18初级教练机在这里飞上蓝天,掀开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江西,是一片创造新中国发展奇迹的热土——第一辆柴油轮式拖拉机、第一枚海防导弹等都在这里诞生。

  江西,是一片在新时代创造新辉煌的沃土——今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结型场效应晶体管、航天员超重训练设备、航天座椅、导电滑环……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荣誉榜上,镌刻着江西制造的辉煌与荣耀。

  进入新时代,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坚定不移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加快转型升级,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挂牌成立,催生了C919大飞机部分机身、硅衬底蓝光LED技术等一批“江西造”“江西研”。2020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占GDP比重达1.8%,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53%,高新技术企业达5700余家。

  培育发展新动能,锻造经济“硬实力”,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招。我省坚持“一产一策”,大力发展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VR、“03专项”、物联网等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今年一季度,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3.7%、36.7%、40.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5.1%、38.4%、27.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总量由全国第19位前移至第15位。如今的赣鄱大地,处处都是活跃跃的创新创造,处处涌动着革故鼎新的澎湃浪潮,汇聚起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能。

  奋进在新时代的春天里,从“小平小道”出发,江西正沿着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大道阔步前行,这条新路前景无限光明!

党史链接

   一块豆腐的故事

  一天,与邓小平同车间的一名工人,让小孩去买豆腐。小孩兴冲冲地把豆腐买来了,却不小心把豆腐掉在了地上。

  在那个年代,一块豆腐算得上一个家庭难得的美食了。看到豆腐被摔得稀烂,这名工人心痛不已,把小孩狠狠地打骂了一顿。

  邓小平把这一切默默地看在眼里,内心极不平静。下班回到家,他感慨道:新中国这么多年了,老百姓还过着这样的日子。难道我们干一辈子的革命,就换来这样的社会主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江西与工人朝夕相处3年,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坚定了认识。

  1977年邓小平复出,着手推动了一系列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沉寂的田野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改革开放拉启了大幕。

江铜贵溪冶炼厂生产场景。特约通讯员 卓忠伟摄

   林印孙:在改革春风中起舞

  本报记者 郑荣林

  6月16日,正邦集团“海外强链”计划再获突破——年产5000吨智能化农药制剂工厂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费萨拉巴德市M4工业园正式开工建设。截至目前,正邦集团在海外15个国家已拥有27个项目。

  “改革开放帮助我们踏出了通往世界的大门,感恩我们生逢其时,遇上了一个干事创业的伟大时代。”正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林印孙感慨地说,25年,正邦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坚守着现代农业的情怀,从江西这片红色的土地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林印孙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经历者、奋斗者。1996年,正值改革开放第二轮浪潮翻涌,林印孙扔掉了“铁饭碗”投身市场经济的大潮,创办了正邦集团。短短10年,正邦集团从一个仅有20余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一家从种猪、养殖、饲料、屠宰到食品加工的全产业链现代农牧企业,控股子公司正邦科技成为我省第一家首发上市民营企业;2000年前后,正邦集团抓住国有企业改制的机会,兼并重组,迅速进入农药、兽药领域,完成产业整合……截至目前,正邦集团在全国29个省(市、区)拥有700多家子公司、7万名员工,2020年,实现年产值1037亿元,成为我省首家产值超千亿元的民营企业。

  “党的光辉历史和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中形成的精神品质,时刻激励着我不忘初心、拼搏奋进。”林印孙说,正邦集团取得的每一步发展、每一个成就,始终得益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深切关怀和巨大支持。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和持续深化改革营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就没有正邦由小到大、从大做强的巨变。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正邦集团将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坚守初心,兴业强业,聚焦省内强链、省外扩链、国外强链,以崭新姿态立于市场竞争中。

记者手记

   在坚守初心使命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黄继妍 郑荣林

  回顾百年辉煌党史,江西这片红色圣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安源工人运动到八一南昌起义,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红都瑞金到建国大业,从“小平小道”到改革开放,党的光辉历程深深镌刻在红土地上。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红土地百年沧桑巨变,见证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百年大党的本源初心和时代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江西人民沿着“小平小道”,筚路蓝缕、实干担当、砥砺奋进,实现了从封闭落后向文明进步、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的巨变。

  回望江西走过的发展历程,走的是一条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是一条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是一条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坚持用好深化改革这一法宝,从农村到城市,从国企到民营,从政务服务到资源配置,实施了一大批重大改革举措,农业农村、生态文明等方面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促发展,跑出高质量发展的“江西速度”。“十三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16780.9亿元增至2020年的25691.5亿元,在全国排位由2015年的第18位前进到第15位,年均增长7.6%。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当前,江西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发展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作示范”的担当、“勇争先”的气魄,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统领,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着力打造新时代内陆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高地,走出一条以开放促创新、促改革、促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