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其君:运动是课间十分钟的快乐源泉

12.03.2015  01:45

  开学伊始,不少南宁的低年级小学生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回校后出现“奇怪”的变化,变得爱喝水,勤跑厕所,有时还会躲在厕所玩。原来,一些小学出于安全考虑,规定学生课间只能在教室和走廊活动,但不能嬉闹、奔跑、喧哗。有的学校甚至不允许低年级孩子出教室。不满足于只能玩安静的手工和纸上游戏,猛喝水,上厕所就成了孩子们课间溜达的借口。不少家长认为,宝贵的课间活动时间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远没有发挥应有效果。(3月10日《广西新闻网》)

  动则生,静则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欧静怡,有着丰富的儿童心理咨询经验,她介绍,十分钟的课间活动,不仅是两节课之间的转换,也是学生休息和运动的时间。无独有偶,一首儿童歌曲《哦,十分钟》歌词是这样的:下课的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大家来活动。让那疲劳的眼睛看看蓝天,让那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哦,十分钟!哦,十分钟!十分钟,十分钟,哦,十分钟!下课的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大家来活动。让那握笔的手指摸摸皮球,让那快活的叫喊冲出喉咙。哦,十分钟!哦,十分钟!十分钟,十分钟,哦,十分钟!由此可见,运动是十分钟课间活动的永恒主题。学校理应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们,让那疲劳的眼睛看看蓝天,让那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让那握笔的手指摸摸皮球,让那快活的叫喊冲出喉咙。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播下的是龙种——一些小学出于安全考虑,规定学生课间只能在教室和走廊活动。收获的却是跳蚤——结果快乐课间十分钟,无奈变成“安全圈养”。这样“安全圈养”近乎失去人身自由的规定大人尚且都很难做到,何况爱玩好动的孩子们!学校有规定,孩子有对策。为了多出去玩,聪明的孩子们便“曲线搞运动”猛喝水,然后去洗手间,只为溜达不用呆在教室里。

  快乐,是孩子们的天性;运动,是快乐的源泉。家长们最遗憾的是孩子们课间活动“没有运动”,家长们纷纷认为,玩是孩子的天性,跑是一种生理需求,尤其是对运动能力强的孩子;这个不让玩,那个不让玩,老师就是在束缚孩子玩耍的天性;受网络游戏的影响,不少孩子沉浸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独来独往,课间不让孩子们参加运动,殊不知这恰恰让孩子的团队意识逐渐模糊。

  然而,这能怪谁呢?怪学校吧,有点说不过去,多数老师认为,不倡导孩子课间出去运动玩耍,校方也是无奈之举——现在有的家长,孩子出现一点点意外,反应就很大,动辄来找学校算账,从法律上来讲,学校也可能要承担一定责任。加上时有发生的校园踩踏事件让学校如履薄冰,所以为了杜绝出现类似事件,便于管理,两害相权取其轻,干脆因噎废食取消了孩子们课间休息的室外活动。

  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歇后语是什么?孤掌难鸣。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为了还给孩子们课间十分钟的快乐源泉——运动,家长也应与校方良性互动,如果大家家长都能理性看待运动中孩子的磕碰、受伤,这些意外是难免的,只要是学校尽到了防范的责任,家长应该包容,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校方的话,那这个问题就有解。因为,家长的理念很重要,家长们到底想要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走多远。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家长们与学校达成一致意见,这样学校就好操作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天晴防下雨,当然,为了保险起见,学校还可以购买校方责任险,如果出现学生意外伤害,校方要承担赔偿责任,这部分赔偿就可以让保险公司来埋单。如此,学生好学校好家长好,保险公司有生意可做也算好,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