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武宁:养老危机警示退休金保值增值管理缺位
“人还在,钱没了。”这不再是电视小品里的一句笑话,而是若干年后很多人可能面对的现实挑战。经过十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养老金体系仍处于“基本养老独大、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弱小、个人养老金计划几乎空白”的畸形发展格局中。现阶段,应抓住经济发展增速较快、老龄化社会刚开始的有利时机,构建多支柱养老模式,建立不同层次的养老金投资体系,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否则,“养老危机”可能成为二十年后老年一代的切肤之痛和年轻一代的沉重包袱。(6月18日中国证券报)
当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9亿,并且还以每年增加1000万的速度在增长,喻示着我国实际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阶段。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养老制度建设时间不长,许多地方不够完善和成熟,但快速老龄化又给我国养老机制带来新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靠退休金生活的老人,将无法保持与通胀水平或收入增长水平相同的资产增值速度,日趋缩水的退休金可能导致老年人生活品质下降,进而制约老人消费意愿,使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徘徊在较低水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退休金不够养老并非杞人忧天。有调查显示,补充养老金渠道极为狭窄,一方面是城镇职工个人帐户累积的基本养老金;另一部分为某些有条件企业为职工建立的补充性养老金,分别占据养老金总额的83%和17%,造成基本养老金一头独大的不良局面。然而,数额巨大的养老金缺乏投资安排,多数以活期存款状态躺在银行,其年均收益率不足2%,但近年来通胀率年均在3%左右,这就意味着躺在银行的养老金每年都会缩水1%左右。如果仅是这点利率差距也许不足以造成退休金不够用的困境,现实差距还有退休金增幅与收入增长水平的实际差距。如果今后人均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同步,虽然笔者持怀疑态度,但假设能好吧,年均增速约7%,20年后收入增长是现在3.87倍,而养老金仅增长1.49倍,其间退休金再一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拉开了差距。由此可以预见,未来领取的退休金仅能保证温饱,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距一大截。
难道我们真的就跨不过退休金缩水这道“坎”吗?其实不然。早在去年,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就提出,采取二元结构解决养老金不足问题,一方面,通过税费,建立公民基础养老金,落实最基本保障;另一方面,建立自储公助帐户,即实行1/3靠政府转移支付,1/3靠自己劳动收入,还有1/3靠财产性收入和资本利得的三分法来保值增值。并且这种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度,在以美国为代表的70多个国家逐步建立完善起来。采取二元结构,既能通过税费政策,扩大企业对基本养老金供给能力,解决退休金如何开源问题,也能通过制度层面的保障,解决退休金怎么涨的问题。
因此,当下在确保养老金发放和基本养老金安全的前提下,首先从顶层设计上建立一套科学、良性的退休金优化调整机制,以调节税费为核心,为基本养老金补充资金。其次试点建立个人实名终生储蓄账户,推行自储公助的退休金改良。再次逐步稳妥地推进基本养老金多元化投资运营,以个人自愿为原则,交给机构投资者,形成受托人管理的养老基金,并建立健全基金监管体制,从而消除退休金贬值带来的不良影响,实现退休金保值增值,让老人们与社会同步迈入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