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养老金“双轨制”终结的不仅是“钱”

16.01.2015  11:14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这标志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的终结,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和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新京报》2015年1月15日)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和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一改过去机关事业单位个人不用缴纳养老金的优越感,从过去的养老金“双轨制”改革为今后的“单轨制”,不仅减轻了财政负担,更大的破冰意义在于实现了养老金分配的社会公平,体现了国家对社会改革成果的分享性和共享性,有利于提高社会和谐水平。

  曾几何时,在养老金“双轨制”的机制下,多少人为了一个机关事业单位的身份,不惜想方设法进入公务员队伍,甚至不惜走后门和通过违法乱纪获得公务员身份,目的就是日后能够享受机关事业单位的“无偿”和高额的养老金,而一些没有门道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只能望“”兴叹,同样的劳动贡献,同样的汗水付出,仅仅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区别,竟然造成了日后养老金的天壤之别,不能不说是一种机制性的不公平。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种种因素,中国老年人养老水平差强人意,而养老金“双轨制”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很多的老年人气不顺,心理不平衡,心理失衡,很容易导致情绪的不稳定,最终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终结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让很多老年人的羡慕嫉妒恨从此烟消云散,这对于维护老龄化社会的和谐稳定,无疑是一种公平的回归。

  从建设节约型机关和节约型社会的角度讲,从过去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一毛不拔”到今后的“自己掏腰包”缴纳养老金,极大的节约了财政开支,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将节约的资金用到该用的地方,这对于缓解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财政”弊端也是一种有效的政策性调剂。

  不能不说,机关事业单位没有了养老金的“白领”、“高大上”和“多快好省”,必然会从养老金上遏制打破头也要进机关事业单位的弊端,机关事业单位的不合理的优越感越少,体现的分配公平等越明显,就业选择的多样性就会更凸显,通过工资乃至养老金的调节,机关事业单位万人竞走独木桥的局面将得到很大的改观,对于解决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臃肿也是一种“倒逼”和消弭。

  终结养老金“双轨制”,更大的社会意义还在于,这是落实八项规定,转作风,反“四风”,建设和打造简朴政府的需要,简朴政府取信于民,造福人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民生支出是刚性的,不能减,只能增,那就需要削减政府的开支。而削减政府开支,不仅是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不仅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不仅是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更应该包括改变养老金的“双轨制”。

  养老金“双轨制”寿终正寝,这是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的进步,更是打造廉洁政府的需要,也是更快更好实现老百姓中国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