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客:兼职博导本来就不该只是一顶帽子

25.06.2015  10:45

  6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就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召开发布会。据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求介绍,既要大幅缩减在职博士生录取比例,又要大幅减掉兼职博导人数。兼职博导也要像其他博导一样,接受论文等考核,由学术委员会投票决定是否能够担任博导。部分担任人大兼职博导的省部级官员也在缩减范围内,但其并未透露涉及哪些官员。(新京报网6月24日)

  在职博士,兼职博导,可谓现在大学校园的独特一景。有不少政府官员往往都是先有了在职博士的身份,然后摇身一变成为了兼职博导。不管是对于在职博士还是兼职博导,社会上往往会有“名不副实”的质疑,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名头与实力缺乏说服力。

  如同在职博士含金量太低一样,那些兼职博导往往也只是虚名。尤其是对于那些政府官员而言,兼职博导的身份更像是脸上贴金。似乎没有顶兼职博导的帽子都难以证明自己的真正实力。

  不可否认,我们存在一些真正的学术性领导,比如从政前就是高校的教授、专家,这部分人担任兼职博导当然没有问题。可我们也有很多的领导兼职博导的身份其实名不副实。那个兼职博导其实只是名片的一个称呼,实际上既不在学校上课,也没有带博士生的能力。

  高校行政化色彩严重一直备受诟病。官员当兼职博导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也是高校在向权力献媚,借兼职博导之名来拉近关系,获得利益。翻开我们不少官员的简历,往往都有一个或者几个兼职博导的身份,表面上这是很荣耀的事情,是能力的象征。可那些身处官场的兼职博导们是不是有真才实学,是不是能够胜任?却很难说。

  相比于专职,兼职似乎可以降一个档次,要求也可以更宽松一些。但也正因如此,兼职博导机制非但并没有起到网络人才,提升教育水平的目的,反而变成了一种应景式的发帽子游戏。官员需要兼职博导的身份来装点门面,大学需要官员的权力支撑,兼职博导变成了一种沟通载体。

  在职博士需要清理,兼职博导也需要清理。这其实也是大学去行政化的重要举措。博士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而不是政府官员。如果确实需要案例教学,当然可以聘请有水平的领导干部来授课,但却不必非得给一顶兼职博导的帽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兼职博导?这其实才是问题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大对兼职博导的清理并非和官员过不去,而是让兼职博导变得货真价实。

  兼职博导虽是兼职,但也有博导之名。如果人人都能当博导,那真正的博导该有多悲催。对兼职博导一视同仁,这既是对学术的尊重,也是对博导的尊重。兼职博导的帽子满天飞,无论是对大学还是对官员,其实都不是什么好事。大学和政府官员走得太近,难免会让“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