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大教育2014再中高考作文题

09.06.2014  12:32

  今年江西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体现了“紧扣基础,回归教材,导向读书,检查能力”的特点,既重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又抓住了课内教材文本的学习;既加强了课外阅读,提升了解题的能力,又体现了高考命题的选拔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

  ●老师简介:语文——何龙辉老师,南昌学大教育培训学校教研部主任、高三语文把关教师。

   ●平稳守正 发展出新

  今年是江西新课标高考第四年,在平稳守正的同时也不忘发展出新“微变化”。试卷结构、分值分布题型微变化。今年取消了I、II卷的结构形式,语言基础题中的标点符号题换成了语言连贯题,字音题增加了三音节词的考查,实际是考查了俗语;名著导读题增加一道简答题放在第16题,由往年的3分增加到今年的6分;文言文把断句题换成了虚词考查题;名句默写不再选答,直接改成四道题8分;现代文阅读由之前的四道题减成了现在的3道题,分值为18分(往年为21分)。这些变化为高考试题注入了新思路,要求下届学生在日后复习中注重题型的覆盖面,拓宽知识面。

   ●紧扣基础 回归教材

  江西语文卷秉承紧扣基础、回归教材的命题思路。这一命题思路要求学生注重每一篇课文的阅读与学习,要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的讲解分析。字音、字形题基本采自教材,如“笑靥”出自必修五第三单元《谈中国诗》,“黑黝黝”出自必修1《包身工》等都是夯实基础回归教材的具体体现。一些不常用但在书面语中还具有生命力的词再次出现,如“沆瀣一气”,其中“得鱼忘筌”在2011年江西高考字形题中出现过,也就是说高考题不惧重复,只要题目有生命力。考生复习时要回归课本,紧扣教材,既要从宏观层面注重各单元、课之间知识的迁移整合,又要从纵深角度把握各重要考点的知识层次。

   ●导向读书 注重积累

  “默写古代诗文”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和熏陶,提高人文素养。所考内容在朝代上侧重于先秦和唐宋,如李清照《声声慢》;在文体上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如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在内容上侧重于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著导读仍为考测是否真正通读了原著(“读整本书”)。今年江西卷第6题如不通读全文,不仔细阅读品味是不可能了解其中的细节。其他选项注重了对重要情节和重要人物的考查,第16题考查《三国演义》先段更是考查了前后情节的联系性,如不注重课内外阅读,不在阅读中积累就无法正确解答题目。

   ●丰富人文积淀 彰显母语特色和学科功能

  小阅读通过纹饰图样的发展变化,展示民族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图腾的含义“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再现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给人美的感受,丰富了人文情怀,让人回到那原始“‘纯’形式”中去探寻他们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人文风貌。文学类阅读更是文化的导入,阅读中“铁良”这一形象即是中国传统手艺人的一个侧影,手艺精湛、淳朴热诚、懂得感恩。也是“受人点水这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文化思想的体现。考查的不仅是含义,是对时代的反省,对人性的反思。

  大作文具有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特点,和往年一样体现多点开花的立意特点,学生写作如戴着镣铐跳舞。切合了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写身边事,写生活事,有话可说。江西今年高考的作文命题,确实可能会是一个划时代的命题,它以高考指挥棒的力度让全体的考生都要认真地、公开地(相对而言)对学习中的探究进行思考。经历这样的思考之后,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教学将退无可退,只好勇往向前。这也是高考改革的信号,语文先革自己的命。学大教育在圈题高考讲座课程中特对今年高考作文进行了趋势分析,其中作文第4题讲的就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在讲的过程中谈到魏书生如何让学生进行探究,怎样讨论分析,敢于在事实的基础上否定名家,那我们的教改才是成功的,学生也是学有所用的,也就不会被现成的答案所绑架,不会被名家或教参所困囿,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潜藏的创造力。

  未来的考生们,你们要有对生活的点滴思考和深入思考,积累对生活的瞬间灵感与感悟,这些立意和创新的思维都是在生活的点滴中积累和发掘中获得。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