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槐房再生水厂地面建湿地公园 地下处理污水

25.09.2015  13:42

北京槐房再生水厂地面建湿地公园地下处理污水

   全国规模最大全地下再生水厂明年投用,气味噪音能“锁起来

  再生水厂“头顶”将建成湿地

  昨天,在市排水集团槐房再生水厂建设工地,施工正紧张进行。水厂建成后,地面部分将修建成大型湿地公园。地下部分为再生水生产车间,主要承担城南地区污水处理的任务。

  本报记者

  饶强摄

  本报记者 潘福达

  北京作为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让污水变得清冽可利用意义重大。在南四环外的地下,一座占地31公顷、规模每日60万立方米的槐房再生水厂正悄然成型,它的“头顶”还将建成湿地保护区。此外,清河、定福庄和高安屯还将新添3座再生水厂,现有高碑店等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也正在“改头换面”,这些设施在明年7月份前都将建成投用。

   污水地下华丽“变身

  来到槐房再生水厂工地,钻进一个安全出口沿台阶向下,才发现地下“别有洞天”。地下三层的水厂已经完成主体工程,灯光掩映下,这里看上去仿佛一个巨大的地下宫殿,施工的回声不小,不时传入耳畔。“我们现在踩的位置,就是未来生物池的顶板,这里也将是巡视操作层。”在五米深的地下一层,北排建设公司槐房项目部经理张文超说。

  来到地下二层,眼前一片空荡,只能看见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这里将有4个160米×160米的生物池。”据介绍,硕大的生物池占据地下两层的空间,1000多公里的管道和12000台设备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铺设,预计明年6月份,这个地下水厂将正式完工投用。

  采用“热水解+消化+板框脱水”的污泥处理工艺节能降耗、“北排红菌技术”和“北排膜”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生物池采用北排自主研发制造的精确曝气技术……一系列高科技让污水变废为宝:出水水质能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Ⅳ类水体标准,可用于景观绿化、工业、市政等用途;污泥资源化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土地和林地利用、园林绿化、沙化地改良等领域。

   头顶湿地的地下“大块头

  “这儿本身就是水厂,可它的头顶上还顶着一片湿地呢!”市排水集团总经理助理、项目管理部部长张军语气里满是自豪。水厂地面景观设计为湿地保护区,并将设置观光栈道。不过这里毕竟是工厂,这片规划中占地18公顷的湿地将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部分向市民开放,“对面就是槐新公园,南城的景观也将连成一片并得到提升。

  这个“颜值”颇高的地下再生水厂,将承担缓解城南地区污水处理压力的任务,改善凉水河流域地区水环境质量:规划流域范围西起西山八大处,东至展览馆路,北起长河,南至丰台,并包括花乡、卢沟桥乡、石景山乡部分乡域地区,规划流域面积约137平方公里。

  “我们的施工全部在地下,没有臭味也没有噪音,基本实现不扰民。”负责施工的城建集团槐房项目经理部刘奎生告诉记者,作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全地下再生水厂,槐房再生水厂可是个“大块头”。“在北京我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大土方的工程”,据刘奎生介绍,虽参与过鸟巢、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等多个大项目,可这里220万吨的土方量甚至比新机场还要多出30万吨。

   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提升

  2013年,北京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3-2015)》(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北京排水集团承担起市中心城区排水和再生水设施新建和改造任务。其中,新建槐房、清河第二、定福庄、高安屯4座再生水厂,总规模150万立方米/日,升级改造高碑店、小红门等中心城区现状污水处理厂,同步配套建设6128吨/日规模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升级改造75座雨水泵站,建设和改造355公里排水管网、110公里再生水管线等。

  “三年行动方案”建设项目的规模,可相当于以往十年的设施建设体量,不过经过多方协力,争分夺秒赶工期、攻难关,甚至节省项目绝对工期5个月。“截至目前,‘三年行动方案’各项工程均已进入收官阶段。”排水集团相关负责人给出了时间表:在2015年年底至2016年6月,将陆续完成高碑店、小红门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新建再生水厂和污泥集中处理中心等工程任务。届时,中心城区新建和改造的全部水厂出水主要指标均达到地表Ⅳ类水体标准,将使中心城区主要河道消除黑臭水体,实现首都水污染治理明显好转;中心城区再生水生产供应能力将达到413万立方米/日,每年可供应再生水量达11亿立方米,有力改善城市水资源紧缺状况,并促进水生态不断恢复。

  据介绍,“三年行动方案”项目建设任务完成后,北京中心城区排水和再生水设施能力和水平将有大幅度提升,在排水管网收集及防汛、污水处理、污泥处置等方面,能够全面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在减排、环保方面的要求,有力地提高北京水环境的质量;同时,通过大力推进污水再生利用、污泥资源化利用,能够有力地加强北京水资源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将为北京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奠定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