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分析朝鲜战争经验:仅靠“钢少气多”不够

06.06.2014  10:47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资料图)

1951年2月13日至15日,在朝鲜的砥平里,我志愿军部队进行了一次对坚固野战阵地进攻的战斗。是役,我军以8个团、约1万余人的兵力围攻美军第2师第23团及法军1个营、共约6000人。血战两天两夜,美法联军伤亡800多人,虽然我方伤亡数字至今仍有争论,但最少也是敌人的两倍之多。这是志愿军在较大规模作战中第一次对美军进攻的失利。

战斗是惨烈的。志愿军在“凤尾山”抢占制高点后,弹药已经明显不足,且部队通讯能力弱,缺乏空中掩护,没有机械化、摩托化装备更令支援部队无法及时跟上。相反,尔后增援上来的美军轰炸机和坦克部队铺天盖地,猛烈的射击和轰炸令阵地上的我军官兵抬不起头来。而阵地附近的村庄地势平坦、道路狭窄,不利于隐蔽,更造成了志愿军撤退时的重大伤亡。

这场失利为志愿军敲响了警钟: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强敌,仗该怎么打,才能避敌之长、获得胜利?决策层果断应变,迅速调整作战思路,一改之前大规模、大踏步、大纵深的运动战,开始广挖地道,以阵地防御战为主。这些地道从我军的阵地一直通到可以发起进攻的地点,甚至通到对方的前沿阵地。此外,我军还把缴获来的火炮隐藏起来,火炮阵地设在山后,而且通常放置在人工开凿的山洞中。定期从山洞拉出一门炮,将20发左右的炮弹非常精准地打到美军阵地,然后立刻把炮拉回山洞。等到敌军确定了我们的炮阵时,火炮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今天,我们在探寻我军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时,往往会谈及美军“钢多气少”,我志愿军“钢少气多”。英勇无畏、一往无前的“”固然是打赢战争必不可少的“精神刀锋”,但面对美军1个军就有430辆坦克而我志愿军刚入朝时6个军连1辆坦克都没有的巨大装备差距的现实,仅仅靠必胜的信念这股“”是不够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灵活机动地处置战场情况,遭遇不利能迅速调整作战方式,也是我军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

多年的和平环境,让我军已远离战场太长时间。若想有准备地打赢明日的战争,就必须密切关注和思考各国的军事动态,强化自身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通过开展实战化训练、演习来增强部队应对各种考验的能力,锻造出现代化中国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硬手段。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