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军:支教并非解决师资失衡的最佳办法

05.01.2015  11:38

  读了1月2日《中国教育报》的《上海引导优质师资向郊区柔性流动》一文,笔者深有感触,有些话总觉得不吐不快。上海通过制度设计引导优质师资向郊区柔性流动的做法,其目的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解决城乡教育均衡的问题,而城乡教育失衡的原因又是郊区骨干教师向城区流失造成了郊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与我们中西部地区的支教活动何其相似。

  笔者长期在西部农村的山区中小学任教,十多年前,从市教育局到各地学区就开始轰轰烈烈地推行支教活动。支教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通过分配任务教师轮岗的形式,有的是通过制订奖励措施激励教师的办法,主要就是把城区的教师派往边远山区,把中心校的教师派往村小、教学点,但是支教活动实施十多年年来,成效却并不显著。

  为何支教活动总是变得“虎头蛇尾”?追根溯源,笔者认为还得从为什么需要开展支教活动说起。之所以需要开展支教活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城乡之间的师资不均衡,一是优质师资的不均衡,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优质师资大部分都流往城区,而乡里只剩下精力不济的老教师或者初出茅庐的愣头青;二是师资数量的不均衡,有能力、有关系的教师想方设法调往城区或城郊,导致了城区和城郊教师大量富余,而边远乡镇教师缺编严重。于是,为了解决城区教师过剩和乡村教师短缺的矛盾,支教成了一条貌似极其光彩的途径。但是,谁去支教?这又会产生矛盾,既需要保证本地的师资优势,又要让支教教师不产生大的抵触情绪,这其实也是一个很考验领导智慧的技术活。于是,给支教老师的许诺变得极其关键,既要向他们作出保留城区教师或城郊教师身份的承诺,又要在经济上给他们补偿,例如让他们同时享有支教学校和原有学校的所有福利待遇等,更要为他们未来的晋职晋级提供便利,例如制订教师评先评优、晋职晋级必须有支教经历的政策等。这样,在相关政策的威逼利诱之下,支教老师的名单才会最终尘埃落定。但是,如此产生的支教老师到底又会对支教学校、学生带来多大的蝴蝶效应?其结果不言自明。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即使在上海,当评上特级教师后因为需要被派往郊区服务,也被周围的朋友称之为“有瑕疵的礼物”,也需要在评优评先、职务评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的“利诱”。由此可见,优质师资的逆流,支教教师的支教大部分都并非出自于该教师本心的奉献精神或责任意识。或为名,或为利,或为资历,或因无奈……这就是不得不承认的支教活动的真实现状,而能够真正沉下心来,把支教当做事业而努力奋斗的教师却并不在多数。

  所以,笔者以为,支教绝非解决城乡师资失衡问题的最佳办法。只有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真正重视农村教育,全心全意地在身份地位、精神鼓励、经济待遇、生活环境等方面解决农村教师之困,使优秀教师不再视农村为畏途,而是心甘情愿地留守农村,发自内心地乐于为农村教育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师资均衡、城乡教育均衡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