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一家亲 吉安市双拥共建工作综述

18.06.2015  21:15

吉安是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红军的故乡、双拥工作的发祥地。在夺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两连冠”之后,500万吉安军民坚定不移弘扬双拥光荣传统,聚焦强国梦、强军梦,军地合力、军民一心,紧贴发展抓双拥,抓好双拥促发展,全市双拥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巩固中提高、在改革中发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扎实推进,双拥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家亲双拥花开别样红

我市高度重视双拥工作,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和“无军不安”的观念,坚持将双拥工作纳入年度社会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出台配套法规文件。每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均率队走访慰问老红军和驻吉部队官兵,与官兵们亲切座谈,叙友情,话发展,帮助部队解决实际问题。各级党政领导自觉把军政、军民和谐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努力实现富民强市和兴武强军有机统一。

为营造双拥浓厚氛围,我市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把红色旅游与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红色培训,开发重走红军挑粮小道、革命后代讲革命故事等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并将国防教育纳入社会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统一实施,纳入党校培训、社区文化、企业管理、学校教育等范畴。将双拥文化与城市精神、红色精品工程有机融合,初步形成了一县一特色、县县有精品的“六个一”双拥文化亮点。同时,挖掘出百余名双拥先进典型人物进行宣传,在军地产生了广泛效应,起到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支持部队建设,我市将其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政治上关心、经费上保障、政策上倾斜。

充分借助当地中等院校、工业园、科技示范园的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军地文化、军地专业技术、军地两用人才、军地农业实用技术等培训;各县(市、区)也建立了电脑、烹饪、家电维修、农业科技等培训基地,开展经常性的科技信息拥军活动。4年来,全市为驻吉部队举办各类人才培训班500余期,培训学员3万余人次,帮助部队建立流动图书阅览室49个,赠送电脑118台、书籍6.8万余册。培训了一批计算机、财会、新闻等军地两用人才,加速了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各级各部门还充分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双拥在基层”送文化、送法律服务、送健康咨询进连队和送扶贫助学进社区等“十送”活动;开展“最美拥军人物”、“爱军精武标兵”、“优秀退伍军人”、“情系国防好家庭”和“好军嫂”、“五评”活动,在军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军爱民第二故乡献真情

长期以来,驻吉部队官兵秉承“驻防一地、造福一方”的宗旨,广泛开展“四城同创”活动,用一腔赤诚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爱民乐章。

一人栽下一棵树,吉安再添一片绿。为响应“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号召,2013年,驻吉部队千余名官兵与干部群众一道,来到市中心城区城南新区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如今,1.3万平方米的片林成为城南新区的“绿肺”。

火灾中、洪灾前、冰灾里,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人们都能看见驻军官兵的身影。

去年8月12日,受暴雨影响,遂川县部分乡镇发生山体滑坡,情况万分危急……

时间就是生命,险情就是命令。灾情发生后,军分区、武警和消防官兵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迅速集结官兵,携带抢险工具第一时间赶赴事发地实施救援。经过近5小时施救,安全疏散群众上千人。

近两年来,驻吉部队出动抢险救灾车辆1500余台次,参加各种抢险救灾人员1.8万余人次,挽回国家财产损失6000多万元,受到群众高度赞誉。

剑胆琴心,侠骨柔情。在吉安人民心中,驻军官兵不仅是平安卫士,还是文明使者。在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中他们倾注真情、播撒爱心。

武警峡江县中队官兵长期资助因车祸导致双腿高位截肢的巴邱小学学生宋继刚,帮助他完成小学、中学和大学学业,如今已考上公务员的宋继刚心中时刻充满着温情。

在南京军区、省军区的大力推动下,井冈山市人武部与南京军区五省一市6个人武部结对开展“联学联建联创”活动,确定帮建项目40多个,接受无偿援助帮扶资金3500万元,6万多名群众直接受益,600多个孩子读书得到爱心资助。今年,又新增加了黄坳、鹅岭、古城三个联建点。

吉安舰”是吉安流动的国土,该舰官兵虽远在千里之外,时刻不忘老区人民,主动与市双拥办签订了共建协议,每年资助2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民拥军拥军优属传佳话

只要是与部队、军人有关的事,对我们来说就是大事,就要特事特办。”这是一直以来,市领导对相关职能部门提出的要求。

近年来,我市采取留位置、腾位置、挤位置的办法,把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随军家属纳入目标管理,实行指令性安置。

2013年,市委任命某正团职转业军官为市城管局局长,这名军转干部没有想到自己刚转业地方半年就得到重用,心里充满感激之情。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重要的岗位优先给综合素质优秀、政绩突出转业干部。多名正团职转业干部分别被重用为市人保局、市交通局副局长等实职,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导向作用。

为解决好随军家属安置,我市出台了《吉安市驻吉部队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实施细则》,建立军地互会、互通信息机制,每半年召开一次形势分析会,查漏补缺,让用人需求与家属上岗需求对接。近年来,全市采取岗位安置和货币化安置、借调、招聘相结合的形式,安置随军家属238人。

为了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有用的人”,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退役军人免费技能培训,挑选市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西电子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平面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9个热门专业,为退役士兵加油充电,提升退役士兵参与社会竞争的信心和能力。

据了解,2012年以来,全市完成了2500多名退役士兵免费技能培训,就业率达95%以上,46%的退役士兵成为企业的业务技术骨干,18%的退役士兵成为了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

让光荣之家成为富裕之家、幸福之家。”我市各级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把优抚工作做进了优抚对象心坎里。573名六级以上残疾军人全部纳入公费医疗保障范围,落实了“优抚安居工程”建设四年规划,市、县两级帮助重点优抚对象新建和改扩建住房32万平方米,改造危房25万平方米,帮助2800户搬出了土坯房,居住条件得到大大改善。(杨群友、李仲周)

这个“干儿子”让老人很开心

干儿子来了。”端午节前夕,新干县界埠镇退伍军人邹兵建带着水果、大米、油等慰问品,又一次来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看到邹兵建到来,老人们很开心,纷纷迎上前去和他打起了招呼。敬老院院长杨喜儿告诉记者,看望老人,邹兵建已坚持20多年。

1988年,邹兵建从部队退伍回家后,走上创业之路。他修过公路,开过小店,办过液化气站,承包过工程,凭着在部队养成吃苦耐劳的作风,不久就成为县里小有名气的企业家。逐渐富裕起来后,邹兵建热心奉献公益事业,关爱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看望村里的五保户和困难军属。2009年,邹兵建当选界埠村党支部书记后,对困难群众更是关爱有加。

邹兵建与敬老院孤寡老人结下缘,还得从1994年说起。那年夏天,邹兵建开车送村里一位孤寡老人去敬老院入住。当看到敬老院内基础条件差,老人生活清苦时,他悄悄将1000元钱放到院长办公桌上,就一声不响地走了。从这之后,邹兵建经常抽空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陪他们聊聊天,询问生活起居,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每年农历小年,邹兵建都会去敬老院和孤寡老人一起过小年,送去年货和压岁钱。久而久之,敬老院孤寡老人和邹兵建越来越亲,都把他当成了“干儿子”。“现在,邹兵建一段时间没来敬老院,老人们就会念叨这位干儿子。”杨喜儿说。

20多年来,邹兵建倾囊20多万元,默默无闻资助敬老院,关爱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看望村里的五保户和困难军属,不求回报,不图名利。“我曾是名军人,自己选择的路是不会轻易放弃,爱心路我会坚持走下去,‘干儿子’我也会一直当下去。”面对别人的不解,邹兵建如是说。(李细兰、记者颜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