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必须补齐“教师短板”

28.11.2014  11:41

  ●易战江琴浪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韩愈先生呼吁“尊师重道”,到钱学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无疑都在拷问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农村教育,既有表面上的现象,也有深层次的问题。农家子弟的教育,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其一,这其中有很多孩子父母长期不在家,缺少正常的家庭关爱,加之父母在教育上缺乏方法和经验,与学校和老师少有沟通,导致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盲区”。其二,农村孩子发展离“鲤鱼跳龙门”究竟多远并不清楚。犹记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曾道,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回不去家乡是悲剧。虽然笔者不认同这位政协委员的观点,但也一直关注农家子弟如何用知识改变命运。其三,教育资源的长期失衡导致农村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一位在农村工作多年的老师说,现在城里的学生普及多媒体,而农村学生特别是村小的孩子可能连多媒体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其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导致了教育成为“挤压式”投入,乡镇力保教师工资待遇刚性支出,而用于其它教育投入上则显得力不从心,常常出现“挤资金加大投入”问题,往往是杯水车薪。其五,社会捐赠力量相对薄弱。企业客商、社会知名人士虽热衷于对农村学校、农村教育的支持,但因其社会效益往往没有城市学校、大学来得快,力度往往不足,同时缺乏长期性扶助与支持。农村教育俨然已遇“瓶颈”,师生流失是必然结果。对于缺乏项目资金支配权限又无收入来源的学校来说,呼吁各级政府和部门重视恐怕只能是一个手段,但绝不是手中王牌,关键还是要从师德师风、教师队伍建设抓起,把“师道”摆在首位,甘于当垫脚石,为造就一支高端人才队伍打基础,抓老师队伍的思想、作风和业务能力,切实培养一支教学水平一流的教师队伍,尽快形成自己的校风、校训,以此留住老师和学生,这才是突围脱困的根本办法。农村学校虽然是承担农村教育的主要单位,但绝不是农村教育唯一责任人,这需要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共同把薄弱的农村教育这一块做实、做强、做好,让农村的孩子分享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让农村的孩子享有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唯有如此,才能缓解城区学校人满为患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大学培养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