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水区农村清洁工程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12.09.2014  16:04

  田间地头的垃圾不见了,崭新的垃圾桶四处可见;屋前屋后的臭水沟不熏了,成了村民漂亮的后花园……随着渝水区农村清洁工程的深入开展,村民的居住环境不再是过去的“脏、乱、差”,行走在乡间村落,如今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人勤户洁、街净村美的乡村美图:宽阔平整的村道,绿树荫绕的村落,干净整洁的房屋……农村清洁工程,让乡村越来越美丽。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民习惯改变了

  对于农村“清洁工程”带来的变化,很多村民深有感触。“以前垃圾随手扔,现在好了,村里建了垃圾池,路边有垃圾桶,还有专门的人员来拖运垃圾,就跟城里头一样。”在罗坊镇平塘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李大爷笑着对笔者说道。

  近年来,该区把农村清洁工程作为改善民生、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据了解,上半年,全区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187.5万元,完成改水4835户,改厕4120户,改路21公里,拆除危旧房68876平方米,整治排水沟26.3公里等项目建设,村庄面貌日益改观,村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

  笔者从区环保局获悉,去年该区新建罗坊、南安2个垃圾中转站并投入使用,姚圩中转站目前在建,预计今年11月投入使用。全区各乡镇均组建了环卫所,目前集镇共有垃圾装运车辆39辆,洒水车7辆,手推垃圾车745辆,绿色塑料垃圾桶和水泥垃圾桶光去年就分别下发了400个和1300多个。

  

   “3+5”处理模式,让农村垃圾“变废为宝

  在垃圾处理上,该区推行“3+5”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面貌。“3+5”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即确定农(居)户、保洁员、村(居)民理事会3个责任主体,采取5种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路径,对农村垃圾进行分拣分类无害化处理。厨房垃圾和秸秆可用作沼气或沤肥处理;塑料、金属、玻璃、废纸等可利用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用作铺路或在低洼地堆填,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由相关部门统一收集封存;枯枝落叶、小纸屑等其他垃圾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

  去年8月以来,良山镇启动以下保村委7个自然村和白沙村委2个自然村实施垃圾分类“3+5”处理模式试点工作。在下保村委黄芹元村小组,每户家庭门前都配有沤肥和非沤肥两个垃圾桶,村口建有2座深1.2米的沤肥窖、1个垃圾焚烧坑、1只20㎡垃圾分类屋和1块土建填埋场,不仅提高了村民爱护环境的自我意识,而且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为有效改善农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推进农村清洁工程,该区还不断加强建设管理,完善垃圾处理长效管理制度,全区农村清洁工程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以农村环卫日常管理考评为抓手,该区各集镇通过新增垃圾分类棚屋、分类桶、垃圾坑、沤肥窖、垃圾运输车等,加快了保洁设施的配备完善,同时,配齐配好村保洁员,不断改善保洁员的待遇。良山全镇130个自然村共落实保洁员167名,保洁员工资由以前的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到2000元,实行绩效考核,将环境卫生督查和检查结果与保洁员绩效挂钩。罗坊镇投资约50万元对农村垃圾清运推向市场,每月至少组织2次对集镇环境、农村环卫等进行检查,制定居民和集镇商户门前卫生“三包”制度,建立了卫生责任区,不定期对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


    附件下载:    '+sName[0]+''); for(var j=1;j                             '+sName[j]+''); } document.w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