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祥:农民工返乡笔记该会有多大的反响

26.02.2015  12:56

  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火爆各大社交媒体,始料未及的转发量让文章的作者惶惶恐恐。没有“出名”的喜悦,倒增添不少的口水仗,是笔记内容太多触点,还是媒体思维的使然?

  且不谈笔记的内容,单就笔记作者的身份就足以博得不少的眼球,试想,农民工的返乡笔记该会有多大的反响呢?知识阶层的两极,相对都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倒是那些寒假作业背景下的笔记恐怕就没有这么高的关注度了。

  舆论的焦点在于博士生对城乡发展、知识用途和绿皮车的情感上,透过文章,笔者感受到知识分子的乡土情怀和历史情怀。以绿皮车的观点为例,绿皮车的减少,甚至退出铁路春运的舞台,这是铁路发展的进步,但高速便捷的动车组并不能取代绿皮车时代的记忆,而这份记忆的本身就是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尊重。

  绿皮车到底好不好,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多元思想的时代,何必去争论好与不好这个并没有实质意义的判断呢?当然,如果是纠结于结果本身,那不妨多一点对异己思想的包容;如果是纠结于作者的身份,那莫名放大的返乡笔记不知还有多少具有参考性意义。

  媒体思维下,标题党习惯用特殊的身份来赢得访问量,这次又不例外。的确,博士生的返乡笔记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点,充分利用了春节的大背景,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家乡的情感和对社会发展的关切。

  值得提醒的是,这是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只代表一个个体,而不是一个群体,并没有实际的指向性。就像有人抱怨铁路春运的服务,有人感动铁路人的坚守,不能因为一个工作人员而去定论铁路春运的整体工作,也不能因为一个旅客的不文明表现而去拿国民的素质说事。

  新闻需要真实,评论需要客观,人人都是作者的时代,我们不必太多关注是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还是一个农民工的返乡笔记。尊重个人,聆听异样的声音,是包容;尊重事实,选好目标群体,是理性。切不可将个人的价值判断凌驾于群体,那样的评论除了嘈杂吐槽,并无太大的现实意义。

  试想,农民工的返乡笔记该会有多大的反响?其实,反响的大小,还得取决于带给社会多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