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民退耕还林后失去土地 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

31.12.2013  17:46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以“中国之声”的呼号向全国播出的第十年。站在时间的分水岭上,我们很憧憬下一个十年将是怎样的十年?我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变化?父母如何养老,孩子怎么上学,房价是涨是跌,看病会容易一些吗,空气会好一点吗,同一座城市的你我能够平等的生活吗?未来的十年,可能是剧烈转型的十年,可能是前所未见的十年,可能是深化改革最要劲儿的十年,可能是我们圆梦的十年。

  所以从今年起,我们用话筒对焦10个中国地点,用十年时间记录这些地方每年的变化,记录这些地方的人们每年的喜怒哀乐,从细节处展开微观中国的生动图景。中国之声和你相约,从今天开始,每年的12月31号,我们都和你一起倾听这十个中国样本。

   >>聚焦农业:退耕还林

  十年,这里。这一时段我们要带您去中国西北的青海省。青海海东市化隆县的阿什努乡,平均海拔大约2700米,1691户村民包括回族、藏族、汉族、撒拉族等等。因为气候干旱、靠天吃饭的农业收入很低。未来十年,这里计划实施退耕还林,让村民们搬到环境更好的黄河边,种上经济林木。不过,改变的过程中,村民们要离开世代居住的村庄,甚至失去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我们无法具体预知阿什努村的未来,但是可以从现在开始记录它的发展变化。

  冬天的阿什努乡大致是两种颜色:黄褐色的山坡、枯草、树干、土墙,灰白色的云、积雪和羊。地处青海省东部,海拔2900米的卡力岗山区,这里的村民说起自己的家乡,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气候太差”。干旱,没有河流和灌溉设施,村民们只能被动地靠天吃饭:

  村民:撂下也不是办法,种也没有收入。今年种地纯收入一千多一点,差的时候一亩地打不出100斤,70多斤。

  即便有雨,也可能来得不是时候。若兰村村支书高福胜还记得去年欠收的状况:

  高福胜:去年快成熟的时候雨水太多了,太阳不见, 一直这么下下下下,小麦都生病了。

  记者:最后打出来多少?

  高福胜:十亩地就打出来这么一袋子粮食。

  记者:一袋多少斤?

  高福胜:一袋子一百多斤。

  72岁的村民马海录说,想搬去气候好一点,能给庄稼浇水的地方:

  马海录:气候好一些,方便浇水。干的地方还是不行。

  马海录的心愿,有可能在未来几年里实现。阿什努乡计划实施退耕还林,把村民们搬到40公里外的黄河边,目前已经选定两个村作为试点,包括距离马海录家只有两公里的阿藏吾具村。12月23号,扶贫工作人员刚刚到村民马少布家做过民意调查:

  马海录:征求意见,我们同意搬迁。我们是滑坡流石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方便,生活条件达不到…

  第二天,马少布家的午饭是炒土豆和白菜,放一点盐和辣椒面,就着馍馍吃。院子里,老房子的土墙已经塌了一部分,砖木结构的新房刚建好两三年,墙壁上还贴了瓷砖:

  记者:这么好的房子,刚建好舍得吗?会不会可惜?

  马少布:不可惜,不能仅仅看这个房子,要看以后更长远的事情,看发展。

  记者:以后希望有院子的房子,还是愿意住楼房?

  马少布:愿意这样。庄稼人,老百姓喜欢土,土没有的话不习惯,楼房没有土,喜欢土院子。

  记者:如果大家都想住院子的话,建得了这么多有院子的房子吗?

  马吉荣:院子不可能这么大呗……

  老人想要院子,哪怕小一些。但阿什努乡党委书记马吉荣说,年轻人可不一定这么想:

  马吉荣:这是老人,如果问她的孩子,绝对住楼房。为啥?冬天取暖好。代沟的问题,老人喜欢土,但是我们这一代人肯定要住楼房。

  除了房子,另一个问题是耕地:

  记者:您以后搬过去还愿意种地吗?

  马少布:愿意种地。

  记者:但是您说收成不好啊?

  马少布:收成不好,但是习惯了种庄稼,轻易改不了。有个地种着踏实一些。

  记者:但是搬过去以后还有地种吗?

  马吉荣:地就自己想办法了,靠钱买,买不到的就没地了,只能靠打工啊,做个小生意啊,开个拉面馆。

  对土地的态度,老人和年轻人也有不同:

  记者:儿子和媳妇以前在家种地吗?

  马少布:不种地。我种地,人家就在旁边看呗,土弄到身上还要拍干净。

  我们想要直接问问年轻人,但是村子里几乎只有老人和小孩,绝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在我们见到的村民当中,42岁的马沙力海已经算是年轻人:

  马沙力海:这一点点地,我们的老父亲一铁锹一铁锹挖过来的,祖传就这个。做起来没有收入,放下来又舍不得。这个退耕以后我们心甘情愿。

  记者:老人舍得吗?

  马沙力海:老人舍不得,他也没办法啊!我们地没有了,我们全家可以去打工。

  以往庄稼收成不好,只能出去谋生。以后如果没有了土地,也要寻找其他生计。开在全国各地的“青海化隆牛肉面”,最早的一家,老板就是阿什努乡的人。如今,全国有538家化隆牛肉面馆是阿什努人开的,平均每家年收入10-15万元,占到全乡经济收入的50%以上,被称作“拉面经济”。但是它除了带来谋生的钱,也带走村子里的少年,一些人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离开家乡:

  马吉荣:我们的拉面经济,拉动了经济,但是有时候教育这方面,九年义务教育没完成,到了五年级下去开饭馆。因为一个月自己跑堂就能挣三、四千块钱,还是金钱利益,为了那点钱,放弃念书。

  未来的几年里,这个状况也许会有改观。阿什努乡党委书记马吉荣说,退耕之后,计划种上经济林木,比如枸杞,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一部分就业。至于就在眼前的2014年,他还是要先管好作为支柱的“拉面经济”,并且开始计划两个退耕还林试点村的搬迁方案。这只是十年的一个起点,明年的今天,我们再来看阿什努乡2014年的变化。

  中国之声观察员赵九骁作出点评和分析:

  赵九骁:阿什努乡海拔2900米,气侯干旱又没有河流,也没有灌溉系统,表面看起来山清水秀,如果要真的实现脱贫致富,最好的方法就是生态移民。在未来的十年里,这两个村首先进行整体搬迁,剩下来实际上我们更多的会在想在未来十年里,他们在面对生态移民的时候到底怎么样做,能够让我们这些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们,这些曾经依靠土地的农民们,曾经离土不离乡有着深厚情节的农民们,能够摆脱他们的纠结,让他们能够迁得出、稳得下,最关键的是能够富得起来。

  在记者采访中,农民对于土地的依恋是天生的,他们甚至看到当自己的子女从外面打工回到家乡以后,在种地的时候拍拍身上的泥土,而且他们也愿意在未来搬迁房的设计当中更愿意参照他们自己的意愿。比如他们更喜欢一个有院子的房子,我更多想到在前几年在采访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很多内陆地区他们在推行农民进城的时候,往往不太注重农民本身的自愿,也不考虑农民本身的想法,人为的盖起了一些整齐划一的居民楼,农民一般会选择一楼,为什么会选择一楼,因为一楼至少还有一个小院子,还可以养猪、养鸡甚至还可以恢复他原来种一小小块菜地的一些美好的愿望。

  所以我们在想,在生态移民也好,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首先第一个原则是自愿,在我们看来这种移民的搬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去征土地盖房子,农民虽然上了楼,进到一个整齐划一的条件比较好一个新村当中之后,如果没有医疗,没有学校,甚至没有相应的一些就业岗位,就像我们报道中那几位马姓的老人他们所担忧的,孩子们还是会出外打工,也许还会把他们最为倚重的牛肉面开到全国各地。而那些上到初中就辍学的孩子,也可能为几千块钱而放弃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些机会。

  在生态移民的过程中,也许更多的应该考虑到他们在城镇化各方面的一些配套,比如像教育、卫生、医疗、这些生活条件、生产条件包括未来产业发展的计划都应该有一个笼统的一些规划,而不是让他们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一个形象工程,而不仅仅是把他们从土地上迁走,而不管他们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大的方向。所以十年后,也许在明年、也许在后年就有可能离土离乡的这些村民们,我们在也许会有更多的一些方法去摆脱他们离土、离乡的一些纠结,让他们在未来的土地上,在新家上活的更加的自在,也生活的更加有未来,有希望。

  下一个整点,中国之声带您走进杭州留下。这里靠近著名的西溪湿地,环境优势成为这里高档小区的重要卖点,但环境带来的制约也让这儿的居民曾饱受暴雨后水淹的尴尬。

  这里曾经一度诞生过杭州当时的“地王”,但这里的房价也普遍要比杭州的主城区每平方米要低2000到3000,也因价格优势吸引了不少人选择在这买房居住。

  这儿有一条马路,一路之隔,路这头的留下街道,往往比路那头的余杭区让“新杭州人”更愿意选择留下。这里就是杭州留下,房地产的发展大潮中,这儿有着怎样的故事?下一个整点,听听中央台记者潘毅、张国亮的报道。(记者 白杰戈 葛修远)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