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史话:中国花样滑冰发展之初的那些故事

15.07.2015  12:09

中国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运动员陈露 资料图

   导语 :对大部分中国观众而言,真正认识花样滑冰运动无疑是通过申雪/赵宏博这对“冰上伉俪”充满传奇的“冰上绚丽人生”开始。但在中国花样滑冰发展之初发生的那些故事也应该被我们所了解。下面请听房学峰为您一一道来。

  第一届亚冬会发生了两个现象级事件:一是中国冰球队战胜日本获得冠军,二是冰舞选手刘陆阳和赵晓雷的出色表现。

   中国大美女

  在民间日本人的身高往往会被中国人嘲笑,这在早年间是有一定道理的,那时候日本人的平均身高的确比中国人要矮十厘米左右。

  但在2014年,新华社的一篇报道为日本“翻案”了--

  最新的2014年全球男性身高排行榜数据显示,日本平均身高排名第29,为170.7cm,而战后初期仅为160cm左右。这表明,日本人在半个多世纪里平均身高增长了10cm以上。排行榜数据还显示,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低于日本,为169.7cm,名列32。日本人真是长高了!其原因是什么呢?

  据了解,饮食结构的改变、注重青少年的身体营养和体育锻炼,是促使日本年轻人身高增长的主要原因。”

  数据还显示:日本女性的平均身高是162cm,而中国女性的平均身高是160.1cm。

  但在1986年的第一届亚冬会上,刘陆阳和队友赵晓雷一起获得了冰舞冠军,除了赢在技术上以外,刘陆阳高挑的身材和靓丽的形象,也是制胜因素之一,日本媒体对刘陆阳惊为天人:“中国大美女”赢了“日本小女子”。

  这块金牌的影响直到很多年以后还在被人提及,以足球评论著称的《人民日报》记者汪大昭,就曾专门撰文谈过陈露和刘赵组合之后,中国在女单和冰舞项目上的后继无人问题。

   错误的选择

  大昭是我所尊敬的大哥,但这一次他错了--

  在那届亚冬会上,日本并没有派出最好的男女单人滑选手,却派出了两对最好的冰舞选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刘陆阳和赵晓雷的金牌是货真价实的。但问题是:日本的单人滑当时就具有世界一流水平,而冰舞则连二流都算不上,刘赵组合的金牌如果拿世界水平衡量,其含金量未必能超过张述滨的男单银牌和付彩姝的女单铜牌,更不能和后来赢得过世界冠军的陈露相提并论了。

  大昭不是专攻花样滑冰,所以他的这个错误很难免。何况刘赵组合的这块金牌,还导致中国花样滑冰界选择了错误的发展方向--

  大家认为冰舞将是中国花样滑冰赶超世界水平的突破点,于是在1987年到1989年三年间,对冰舞项目给予了很大的政策倾斜,除了聘请名家执教、邀请专家讲学之外,还增加了和高水平国家的交流,其中一个极端的例子是1988年邀请苏联花样滑冰队(当时除了他们的女子单人滑在世界上属于“奖牌水平”外,其他三个项目都是“金牌水平”)访华:来访的9名运动员里,竟然有8人是冰舞的!

  但很快中国花滑界就认识到:冰舞不但不是打翻身仗的突破点,反而可能是最难取得突破的,因为它的评价标准首先是艺术的、其次才是技术的,而中国运动员在文化素养、综合艺术素质等方面欠缺比较多,想取得突破难上加难--与其说冰舞是花样滑冰比赛中的一个小项,不如说它是一个单独的分项!

  方向的错误,这也是一个项目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经常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就花样滑冰而言,日本人当时的认识显然比中国更深刻:1990年第二届亚冬会仍然在札幌举行,因为和花样滑冰世锦赛的时间冲突,东道主干脆取消了花样滑冰项目,日本人连他们稳拿好几块金牌的项目都不要了,这种价值观给中国花滑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这里产生了一个有趣的引申话题:同样是在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上,为了能够确保金牌总数第一,中国又做了什么呢?

   亚冬会的由来

  1981年,日本的名古屋输给首尔,未能获得198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而1990年是广岛建市100周年,因此在北京计划申办1990年亚运会的几乎同时,广岛也计划申办这届赛会。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各种双边和多边的积极斡旋,最终在1984年的亚奥理事会大会上,北京和广岛分别获得了1990年和1994年亚运会的主办权。

  也是在1984年,亚奥理事会决定创办冬季亚运会--最初是韩国为了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想采取“体育外交”的手法,举办中韩之间的速滑比赛,但限于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这个提议未获得中国的认可。后来,日本又提出举办中日韩三角赛事的建议,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未获得中方认可。最后,何振梁先生首次提出了创办亚冬会的建议,并且得到了日本韩国等国的支持,亚冬会得以诞生,日本札幌连续承办了前两届比赛。

   陈露在长大

  正当中国花滑界在冰舞这个错误方向上奋勇前行并且乐此不疲的时候,陈露在逐渐长大。

  陈露的父亲陈喜勤是一位冰球运动员,她的叔叔陈喜光则是参加1981年C组世锦赛的中国冰球队主力球员。这种基因使陈露在六岁时就进入了业余体校,师从李露教练。

  陈露第一次引起人们注意是在1988年的一次国内邀请赛上,不满12岁的陈露完成了五种三周跳,仅就动作难度而言,她已经不逊色于获得当年冬奥会金牌的民主德国名将维特。在冰舞与女子单人滑之间,中国花滑界感受到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滋味--这是陈露的教练李明珠当教练的第十个年头,但她只有27岁。

  1989年的全国锦标赛,是中国花样滑冰进入陈露时代的标志,她获得了自己十次全国冠军中的第一次。此时中国队已经连续五次缺席花滑世锦赛了,而恰恰是在这个时期,世界花样滑冰历史上发生了一个最重要的事件:日本选手伊藤绿获得了1989年世锦赛金牌,花样滑冰运动正在悄然步入亚洲时代。

  1991年,中国队重返国际赛场,陈露先是在世青赛上创纪录地获得铜牌,随即在世锦赛上又以第十二名的成绩刷新历史;1992年,陈露在世青赛和世锦赛上均获得铜牌、在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上获得第六名。

  关于1992年的冬奥会,现在人们谈论比较多的,是叶乔波的两块银牌和李琰的一块银牌,但实际上至少还有两个成绩值得充分肯定:陈露获得的这个第六名和宋臣在男子500米速滑比赛中获得的第九名。可惜在那个年代,我们的体育价值观基本上是以金牌为中心的。

  在这种价值观的统治下,也使我们部分地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朋友--

   卡罗法西

  如果没有原籍意大利的美国教练卡罗法西,不会有中国花样滑冰的今天,他应该在中国体育聘请外教的历史上拥有的地位,是怎样推崇都不过分的!

  卡罗-法西在运动员时代,曾在意大利的全国锦标赛上获得过单人滑十连冠和双人滑九连冠,还在欧锦赛上两次获得男子单人滑冠军。加入美国籍之后,他培养的最著名选手是花样滑冰的一代天骄佩吉-弗莱明。

  1978年,中国第一次派人去加拿大考察世锦赛的时候,法西就主动和中国队接触,赠给每人一双冰鞋(在那个年代,中国人出访时接受的礼品,一般是力士香皂、一次性剃须刀,或者丝袜),并表示了访华的愿望。1981年在美国举行世界锦标赛期间,法西主动留下中国最好的男女单人滑选手许兆晓和包振华在美国免费训练,亲自指导了一个月。

  陈露在1991年亮相国际赛场后,法西再次伸出援手,于当年五六月间带她和赞助她在意大利训练了一个月。一年之后,又指导陈露等中国选手在洛杉矶训练了一个半月。这样的合作场景,以后几年里又曾多次出现。他在陈露的成长过程和中国花样滑冰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特殊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谈论那些帮助过中国竞技体育的外国教练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知道意大利人里皮,至少还应该知道另一个意大利人卡罗法西!

  1997年世锦赛期间,法西因为心脏病不幸去世,陈露当时正处于“非常时期”,所以在法西的追悼会上,最该出现的陈露却无法出现,此为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