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晋北边堡关隘

26.11.2013  20:15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京师的战略要地。由于在军事防御方面的重要地位,历代修筑的军事防御设施几乎遍布全省,尤其太原以北地区最为集中。除了历代修筑的长城外,还设置了数量庞大的边堡关隘。进入冬季,当山西卸下绿装,游走在这样的边堡关隘是一个不错的出行选择。

   杀虎口

  位于朔州右玉县境内晋蒙两地交界处,东依塘子山,北依古长城,西临苍头河。杀虎口地势险要,东、西两山之间形成了一条3300米长的狭长走廊,自成天然关口,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清《朔平府志》云:“杀虎口乃直北之要冲也,扼三关而控五原,自古称为险要。

  杀虎口古称参合口,唐朝称白狼关,宋朝称牙狼关。明清时期,杀虎口为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杀虎口是古代的军事要塞和边贸重镇,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现在罕见的古道敞路坡、古长城、古战场、杀虎堡、烽火台等。历史上“走西口”的西口,即是杀虎口。

   广武旧城

  位于山阴县张家庄乡旧广武村四周。广武有新、旧两城,新城紧傍长城而筑,新广武城 “洪武七年(1374)建,万历三年(1575)重建,周三里有奇”。旧城在新城西,居长城之外,始建于金代。

  广武旧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350米。城墙夯筑,外包砖,宽5米至8米,四周有马面16座。东、西、南三面各设1门,形制相同,砖券拱形顶。包砖、基石俱存。东门拱内侧高约5.8米,外侧高约4米,门道内侧宽约4米,外侧宽约3米,深约13米。

   守口堡

  守口堡是明长城大同镇关口堡。位于大同阳高县境内。据史载,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设,隆庆六年(1572)砖包,城周“一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只城东有一门,明时在此驻守备,分守长城 “十三里,边墩二十三座,火路墩四座”。明隆庆年间俺答汗部由此入犯,曾使大同全镇告急。今城堡已毁。但是,长城由守口堡至镇宏堡,人为破坏较少,地势稍有起伏。

   宁武关

  宁武关为晋北古楼烦 (古部落名)地。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以防匈奴。宁武,秦汉为楼烦县地,置有楼烦关,今县南的宁化村,即为楼烦关南口,县北的阳方口,即为楼烦关北口。北魏时广宁、神武二郡先后治此,隋时先后属崞县、静乐县。唐置宁武郡,始用宁武之称,取广宁、神武二郡尾字而得。

  宁武关是三关镇守总兵驻所所在地。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在明成化、正德、隆庆年间,均有修缮。关城雄踞于恒山余脉的华盖山之上,临恢河,俯瞰东、西、南三面,周长2公里,开东、西、南三门。关城不仅与内长城相连,而且在城北还修筑了一条长达二十公里的边墙。

   偏头关

  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战场。

  偏头关秦汉属雁门,隋属马邑,唐置唐隆镇,名将尉迟敬德在关东建九龙寺。偏头关城形状不规则,东西长1100米。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有瓮城。城高10米处砌砖石,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犹存。明代除设置“偏头关”外,在重山峻岭的长城沿线及重要通道上建起了城22座,有桦林堡、老牛湾堡、草垛山堡、老营堡等。这些堡城的边墙现多仅存夯土,唯地处黄河岸边的桦林堡地段,约30公里边墙保存较好,全部包砖,高耸于河岸,甚为壮观。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