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话水饺

20.12.2013  00:16

  一年一度的冬至即将到来。想到冬至,就会想到水饺。冬至吃水饺,已经成为中国人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过去生活比较困难,一年到头只有到了冬至和春节才能吃上饺子,因此,大人小孩都盼着过冬至和春节。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饺子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但冬至到,吃水饺总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相传饺子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医圣张仲景辞官回乡时正值冬至,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均已冻伤,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口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风寒,治好了冻耳。从此,后人皆模仿制作这种食物。

  唐代已有吃饺子的习俗。宋代称饺子为“角子”,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东京汴梁就有水晶角子、煎角子和官府食用的双下驼峰角子。元朝称饺子为“扁食”,如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记载撇列角儿、莳萝角儿等。所有这些“角子”、“角儿”都是今日饺子的前身。

  饺子品种从明清时代开始与日俱增,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 “煮饽饽”等有关饺子新的称谓。它的加工技法也有煮、蒸、煎、炸等多种,其馅料更是多得难以详述。

  据明清史料记载,“元旦子时,盛撰同享,各食扁食,名角子,取更岁交子之义”。当时饺子已由一般食品上升为节日食品,人们吃饺子已有辞旧迎新、富贵吉祥之意。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大家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农历大年三十包饺子更是中国民间过年时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饺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等。(古城明月)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