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姓是典型贵族后裔:冯异为后人留下众多成语

28.09.2014  15:06

  披荆斩棘、坐树不言、畏天知命、以逸待劳、引车避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和一个人有关。他,就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名列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第十三位的征西大将军、夏阳侯冯异。

  冯姓,全国总人口有800多万,在中国姓氏人口中排名第28位,在四川的排名也大致相当。冯姓人才辈出、俊秀济济,令人侧目。细说起来,冯姓是典型的贵族后裔,血统显赫。冯姓本义:奔马马蹄踏地声

  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中,对“”的解释是:“冯,马疾行也,其本义是奔马马蹄踏地有力的声音。

  在甲骨文中,冯字的左边是“仌(bīng)”。“”是“”的古体字,像水凝冻的形状,后来字形就演变成了“”。

  远古时期,北方沿河地区生活着一支牧马的氏族,他们以马和冰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后来作为氏族名称和族徽。这支氏族长期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筑起围墙修建了房屋的地方叫做“冯邑”,最终建立了冯国,出现了冯姓。冯姓起源:主要有两大来源

  相比其他姓氏多源头的起源,冯姓的起源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有两大来源。冯姓受姓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源于春秋时期的,为郑国公族大夫简子之后;源于战国时期的,为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之后。

  第一个,来源于归姓。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东夷中有一支以白头翁为氏族图腾的归夷,原来居住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归夷的一个旁支东迁到今天山东菏泽地区,形成以“”为图腾的河伯族。

  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出了一位杰出的首领冯夷,在河洛地区称霸一时。后来,河伯族被有穷氏所迫,向北渡过黄河,其后人在今天陕西大荔县一带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3个朝代。

  周朝初期,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崩阝3个国家。后来,3个国家被周武王所灭,其后裔就以国名为氏。周景王时(公元前544年-前520年),有个叫简子的著名公族大夫,以善断而名闻诸侯。

  郑国子产(郑成公少子)执政时期(公元前543年-前522年),凡事必问简子才能定下来。当时郑国与周边诸侯的交往、征战联盟等大事,子产都要征询简子的意见。简子的判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

  为褒奖简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把冯邑封给简子。简子住进冯邑后,尊号为冯简子,其后裔遂以冯为姓。冯邑,正是后来战国时并入魏地的冯城。归姓冯氏的历史至少有3100年。

  第二个,源自姬姓。《元和姓纂》《广韵》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儿子魏武子,追随晋文公重耳立国,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魏家为诸侯,毕万的旁支裔孙长卿(即冯长卿)受封于冯城。这一支子孙以邑为氏而改姓冯,此为姬姓冯氏,史称冯氏正宗。姬姓冯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

  此外,还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和其他情况改姓的。比如,元朝灭亡后,元朝开国功臣木华黎的后代汝赟战死于大同,其后代改姓冯。

  比较典型的,是司马迁后人改姓。司马迁因受李陵案牵连,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他的两个儿子为保全家族,被迫先后改姓。长子司马临将“”字左边加两个点,姓冯;次子司马观将“”字左边加一竖,姓同。千百年来,这一支冯姓一直与同姓的人保持着同祭一祖、互不通婚的习俗,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家人。

   冯姓争议:是否都出自姬姓

  值得一提的是,冯简子是姬姓还是归姓,历史上和当下均有争论。

  目前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简子是属于姬姓。《元和姓纂》中介绍“”姓时说:“《世本》又云:‘姬姓。郑大夫冯简子后。’”河南省荥阳市冯城村冯氏宗祠1994年的重建碑记上记载说,冯氏渊源系出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高支子简子为郑国大夫,被封于荥阳冯城,以地取姓,所以为冯。

  还有种观点认为,简子是归姓,但不一定是冯夷之后。冯夷之后,冯姓几乎灭绝,周宣王时也只有道家仙人冯长等极少数人。

  对此,成都的冯姓研究者冯忠德认为,归姓最早的一支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在做部落联盟首领前,曾是归藏国(今湖北秭归)国君,做了部落联盟首领后,留下一子继任归藏国君。其后子孙世守此国,就以归藏国名为姓。后来又省去“”字,成了“”,称为归氏。所以,从祖根上说,归姓还是出自姬姓。

  冯忠德说,无论哪支冯姓,均出自姬姓,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讲,“3000前是一家”。只不过后来的裔孙哪些属于长卿,哪些属于简子,就得以各自的族谱记载为依据了。

   正宗冯氏:贵族血统明确而显赫

  多家史料、家谱、书籍认为,冯长卿是冯姓开族之祖。冯长卿是怎样成为冯姓始祖的呢?这话说起来就长了。姬高受封于毕地

  公元前1075年-前1068年,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姬高,随周武王姬发讨伐纣王。纣王众叛亲离,自焚于鹿台。

  《周本纪》中,记载周武王凯旋的情形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3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这里的毕公,就是姬高。由此可见,姬高的功劳和地位,都是很显赫的。

  周王朝建立后,封赏功臣。姬高受封于毕地(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他也称为毕公高。毕公高及其后裔,此后就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与周宗室慢慢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毕氏封地中,有一个地方叫冯邑,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以邑为姓”而改姓冯。但在那个时候,冯姓并不明确,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毕氏以魏地为氏

  大约400年后的公元前661年,毕公高的第十五世孙毕万投奔晋国,成为晋献公的重臣。当时晋国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晋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晋献公将全国军队分为两部分,他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被封右将军,随晋献公征战。

  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魏、狄国。后来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毕万受封11年后,晋献公死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4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导致国力损耗,元气大伤。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

  毕万的儿子名武,人称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是重耳身边5位贤士之一。重耳避祸逃亡,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身边。后来重耳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史称晋文公。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因城为氏称冯氏

  到魏武子玄孙魏献子时,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为“六卿”,把持了晋国的大权。公元前452年,魏献子后裔魏桓子与赵襄子、韩康子等共杀帮助晋悼公复兴霸业的大功臣知伯。公元前 401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3家为诸侯。

  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晋侯联合灭掉晋侯,三分其地,完成了“三家分晋”。此时已进入战国中期,这就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国。魏武侯死后,儿子魏惠王即位,就是孟子所见的梁惠王。

  毕万的第十一世孙、魏桓子之孙魏斯,于公元前446年继位,是为魏文侯,其子长卿受封于冯城(居地在今天河南省荥阳县东部)。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渐放弃了毕、魏之姓而姓冯,尊长卿为始祖,尊毕万为鼻祖,尊毕公高为远祖。

  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主要在于其明确而显赫的贵族血统。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