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微语言”,需从每个人做起

17.03.2017  09:39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使用的语言可以称为“微语言”。“微语言”在给人们语言生活带来鲜活与清新感觉的同时,也带来“泥沙”与“污垢”,不少“微语言”呈现低俗化倾向,对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的语言学习带来负面影响。(3月16日《人民日报》)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的时候,也更难免会用脏话、恶语来发泄内心的不快,试想,谁没说过一些难听且伤人的话。常言道,“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在小众圈子内,说了也便说了,未必会产生什么大的波澜。一但上了网,面临的是茫茫人海、万千网民,或许会影响深远,一时间难以平息。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处处都是发布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能力实在太强,“微语言”更是无处不在。我们并不能将“微语言”中的“泥沙”“污垢”简单归因于信息科技的发展,让网络通信来做“背锅侠”,毕竟这是时代所需、发展所向、群众所求的结果。反之,我们恰需要从自身来找原因,若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文明上网、谨慎言语,都能做到网内网外一个样,或许网络空间早已清新纯净了。

  尽管不少互联网公司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比如公布“禁用语”清单,让不文明言语公开曝光,唤起广大网民的警醒。更有不少公司,通过技术性手段进行源头治理,让“坏词”“脏话”说得出口,却发不上网,也无怪乎常常在评论区看到一些网民的言论被一串“星号”所掩盖。这些做法的确有效,也很大层面上降低了“语言伤害”的程度,但仍旧欠些“火候”,毕竟“话从口出”,真正杜绝“出口成脏”才是治本之策。

  时下,我们不少网民都认为网络就是个可以随意发言的地方。诚然,不少语言,尤其是那些看似经典、吸睛的“金句”,一旦上网便会广泛传播,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追根溯源,只能被动认知。所以,一些人前惜字如金、缄口不言者在网络上似乎没了顾忌,不仅妄议是非,更是言语肮脏,不堪入耳,不论该说的还是不该说的,都发到网上、畅言于各大交流平台,对其产生的巨大破坏力浑然不觉。更有甚者,受不良利益和恶势力驱使,大肆破坏网络文明,让广大网民痛恨不已。

  由此可见,治理“微语言”还是要从个人管起,守好源头,自然就没有传播,更没有伤害。所谓“言如其人”,不论是面对现实社会还是虚拟空间,我们都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做到言行一致、文明依旧,不说“人前话”、不做“两面人”,敢于对我们说过的每一句话负责任。同时,每个网民都要积极地为营造纯净健康的网络空间而努力,要对自身加以约束,不仅要做到不发表不传递污言秽语,更要积极地在网络上抵制低俗文化、揭露不文明现象,让文明、和谐、正义、友善真正成为网络言论的主色调。

  文/储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