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出手整治“千台一剧” 观众和视频网站受益

16.04.2014  09:54

  四家卫视同时播出一部电视剧,这一实施将近十年的政策,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昨天宣布,将对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电视剧播出方式进行调整,同一部电视剧每晚黄金时段联播的卫视综合频道不得超过两家,同一部电视剧在卫视综合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不得超过两集。这也意味着,2012年年底下发“限娱令”之后各卫视普遍实行的每晚三集电视剧连播模式,也同时终结。这一新政被认为是近十年来,对国内电视剧行业影响力度最大的一次调整;这一调整,也将对亿万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作出改变。

  新政被概括为“一剧两星,一天两集”,简单的八个字,将酝酿电视剧行业上下游的重新大洗牌,2015年后,来自各“星星”(上星台)的电视剧,数量将大幅增加,这能否带来质量的提高?

   出台背景:消化库存 降低演员片酬

  此新政在昨天上午召开的总局2014年全国电视剧播出工作会议上宣布。昨天中午,总局官方网站上发布了相关公告,公告称,“总局此次电视剧播出方式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均衡卫视综合频道节目构成,强化综合定位,优化频道资源,丰富电视剧资源。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 要推出新播出模式的传言由来已久。在四星联播播出模式下,一方面优质资源过度集中,购片费用高企,演员片酬飞涨;一方面市场供大于求,热钱乱入,无序竞争等不正常现象愈演愈烈,寻求根治良药的呼声越来越强。

  日前,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在做“电视剧管理通报”时谈道,与2012年的17000多集相比,2013年国产电视剧数量减少到15000多集。如果按照全国35家卫视每家每天播出2至3集计算,卫视黄金档一年播出的电视剧总集数应为25000至30000集,电视剧应该是供不应求。市场之所以出现反常的供大于求的情况,李京盛分析,主要原因在于“不是每部剧都是独播,不是每部剧都是新剧”。因此,此番新政的推出,被认为一方面是为了释放电视剧库存;另一方面是抑制演员高片酬,降低制作成本。

   电视台:二三线卫视受新政影响最大

  自2004年起,国内电视剧市场开始实行“4+X”的播出模式,即一部电视剧最多在4家上星卫视和几家地面频道同时播出,通过合力购买分销成本。某电视台影视频道主任告诉记者,如今,即便是第一、第二军团的卫视,“购买电视剧的成本和广告收益也就刚刚打平”,卫视的购片预算已经摸到了“天花板”。

  身处卫视第一阵营的湖南、浙江、江苏卫视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近年一直在尝试并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一剧两星,甚至独播,新政对他们影响不大,或许反而可能享受到整体电视剧购片价格下行的“福利”。

  二三线卫视普遍被认为受新政影响最大,过去“四星”模式,他们多通过跟大台“拼播”赚收视率,200万一集的戏,以50万甚至更低的成本分摊,如果一剧两星,这些卫视很难再拥有首播一线好剧的机会。河北电视台购销中心张主任接受采访时说,河北卫视作为二线卫视平台,一剧两星每晚两集,对他们目前的格局是不利的。但另一方面,他认为,由于每晚两集缩小播出体量,在单集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全年购剧预算不会有很大的增长。同处二线的陕西卫视则回应说,此项政策的出台有利于调控卫视的同质化竞争和演员市场的价格虚高现象。

   制作公司:大投资大制作电视剧是重灾区

  著名评论人尹鸿认为,新政对优质电视剧非常不公平,等于减少了优质作品的分享概率,“健康的市场,劣质剧就应该被淘汰,而优质剧应当得到最大的受众规模”。但对更多的制作公司而言,随着电视台播出总量增加,库存的电视剧将能得到积极消化。

  已经拍摄完成的大投资大制作电视剧是重灾区,将直接面临发行困难。华录百纳总经理罗立平说,新政必然导致制作公司从投资结构、比例、发行价格等方方面面重新制定规则。很多公司采取了观望态度。据透露,消息灵通的制作公司风闻新政即将出台,已经暂停了很多项目签约演员等工作推进。

   观众和视频网站是最大受益群体

  视频网站被视为此番新政的受益方。尹鸿认为,新政后,优质电视剧第一次传播的渠道和规模更窄了,这就加大了观众通过视频回看的第二效益。“电视台播出电视剧,等于给视频网站做了预告片”。

  尽管对“一剧两星”将对行业产生的影响评断不一,但大多数业内人士认同,观众是此番新政的最大赢家——选择项更多了,打开电视机“千台一剧”的情形将大大改观。当然,由于市场的购买力客观上将下降,今后一段时间内看到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电视剧的机会将减少。

  河北电视台购销中心张主任也承认,新政对观众是利好,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也是二三线卫视利用剧场定位培养忠实观众的绝佳机会。陕西卫视则表示,自办节目是他们的弱项,今后要更加强化,以自办节目来弥补剧场缩减带来的收视流失,但同时新政也让电视台精心编排播出,丰富广大受众的多样化选择。(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