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君龙:分派精神病任务是皇帝的新装?

09.12.2013  12:00

  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过程中,湖南新化县卫生部门向各乡镇卫生院下达精神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人的任务数,各乡镇卫生院又将任务数分派到各村。因为“任务”与下拨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年终绩效考核挂钩,一些乡村医生在病人数量“不达标”的情况下,只好采取虚报造假的形式应付考核。(新华网12月8日)

  说到底,将精神病患者纳入基层医疗疾控体系,让基层卫生部门充分掌握下去精神病人的基本情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不但有利于对病人进行及时治疗,还能在病人遭遇突发病时对其进行及时处置。可偏偏这一情况被分派任务和下达指标给“形式化”了。

  今年十月,郑州也曾出现过筛查本辖区内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事件,并硬性要求达到一定比例,否则就会面临上级的扣分与督导。如今这新化县的分派任务与此如出一辙。

  其实,普查精神病患者数量没有错。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初衷是为了提供更完善的公共医疗服务,这也是考核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对政策的误解导致扭曲的考核观念使得原本是件利民好事的举措引来了“非议”。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政策执行的偏差。如县级卫生部门下拨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与乡镇年终绩效考核挂钩,乡镇又将此与乡村医生上报的精神病患者数量挂钩,一旦精神病人数量没有达到特定指标就意味着考核将被扣分,考核被扣分的直接影响是经费的减少。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结果就造成了最底层医生必须要找够精神病人数量才能确保经费的不减少。

  当然,精神病人患者数量应该是个动态数据,而考核指标却将其纳入静态管理标准,这样筛查出来的结果显然会直接影响整个考核评价体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辖区精神病人进行普查建档,且不能与经费考核相挂钩。因为一个地方有没有精神病人不是靠你卫生局几个官员坐在办公室里“估算”的,而是要掌握实实在在的准确情况。

  说白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虽然也依赖于上级部门的考核督导,但也应切合实际。比如这个镇有10个,而那个乡没有,那你就不能简单分派给两个地方一个特定的指标。对基层卫生部门工作是否落到实处的考核可以采取随机抽样以及实地查看等方式,而不是坐在办公室看几张报表就解决问题。因为报表上的数字是可以伪造的,试想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年终绩效的双重施压下,谁不想“超额”完成任务呢?如此一来,只会增加基层人员“造假”的机会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分派精神病人任务如同皇帝的新装,参与其中的所有人都明白这只不过是“裸奔”,却没有一个“不懂事的小孩”愿意说出来。这不仅暴露出了当下一些行政部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精神分裂”病态思维,也反映出他们既没有真正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也没有真心实意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奉劝一句,知错就改,否则真会被人骂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