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分类垃圾箱常“吃错”东西 市民垃圾分类意识有待提高

27.08.2014  14:02

  本报讯 江南都市报记者万丽强摄影报道:近日,本报接到不少市民反映称,南昌很多道路上都设置了分类垃圾箱,但是不少市民将其当做普通垃圾箱使用,这些精心设置的分类垃圾箱,利用率非常低,未发挥其实质作用,基本上就是个摆设。

  对此,记者走访了省城多条主干道发现,大部分分类垃圾箱形同虚设,大多数市民表示不知如何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现象:分类垃圾箱形同虚设

  8月26日上午,记者走访了省城北京西路发现,基本上每隔几十米,就能看到一对分类垃圾箱,而且这些垃圾箱上都标着“可回收”及“不可回收”字样。记者朝垃圾桶内观察时发现,不少标着“可回收”的垃圾箱内有灰尘、树枝叶等杂物,而占相当比例的矿泉水瓶、旧报纸及玻璃瓶子被投进了标着“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内。

  随后,记者在省城红谷中大道、南京西路、洪都中大道等多条道路上看到,这些道路上都是使用这种分类垃圾箱,可是垃圾都是混杂在一起,大部分垃圾都没有分类投放。

  市民:“我不知道哪些可回收

  记者调查得知,大部分市民分类投放垃圾意识淡薄,分辨不出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垃圾不可回收。在洪都中大道,一名年轻女子随手将香蕉皮投到标着“可回收”的垃圾桶内,该女子说:“我不知道哪些可以回收,哪些不可以回收,丢垃圾时也没考虑,随手就丢进去了。”类似情况,随时都在发生。在八一广场,记者在一个分类垃圾箱旁观察了半个小时,大部分市民都是不假思索地将垃圾扔入箱内,没人刻意把垃圾分类投放。

  记者注意到,有些环卫工人在清扫垃圾时,也不分类投放,大部分都是随手倒进垃圾箱。“除了收废品的,谁会去给垃圾分类。”一名在八一广场打扫卫生的环卫工称,每天工作量这么大,哪有时间把垃圾分类。而且常有收废品的人会打开垃圾桶,看看里面有没有瓶瓶罐罐。

  南昌市城管委:应加大垃圾分类宣传

  南昌市城管委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南昌市主干道等大部分道路都摆放了分类垃圾箱,但真正要做到垃圾分类是一项漫长的工作。目前,南昌市民对垃圾分类投放的环保意识还没有那么强,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知道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的一些常识,意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逐渐提高市民将垃圾进行分类的良好习惯。

  【新闻延伸】垃圾分类小知识

  可回收垃圾:指再生利用价值较高,能进入废品回收渠道的垃圾。主要包括:纸类(报纸、杂志、纸板箱及其他未受污染的纸制品等)、金属、玻璃(玻璃瓶罐、平板玻璃及其他玻璃制品)、除塑料袋外的塑料制品、橡胶及橡胶制品、牛奶盒、饮料瓶等。

  不可回收垃圾:指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垃圾,常见的有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还包括烟头、煤渣、建筑垃圾、食品残留物等没有多大利用价值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