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妮:考生不是商品 教育不是生意

01.07.2015  13:16

  6月28日,随着全国各地高考成绩的公布,各种学霸纷纷浮出水面,这让很多高校如获至宝。今天上午,却有两所高校因为抢夺生源在微博上掀起“千层浪”,令众人跌破眼镜的是:这两所高校,就是在中国赫赫有名的北大和清华。

  上午8点13分,北大四川招生组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这两天,微信、微博上关于招生大战的讨论极多,某校输红眼之后的做法让人哭笑不得。”该微博随后被清华四川招生组官方微博转发,并斥对方以重金抢生源。

  北大和清华,都是国内的高等学府,公认的一流名校。未名湖、清华园更是万千学子魂萦梦牵的圣地,然而此番闹剧一出,不得不令人寒心。

  笔者认为,这种争抢不仅折损了学校的名声,对高分考生的未来成长更是有害无益。考生不是商品,教育不是生意,通过漫天要价和就地还钱的博弈抢来的考生,未来又以何传道授业解惑?

  梳理近几年的报道可发现,两校抢人的花样不断翻新,招数也日渐充满“火药味”,上演了一幕幕怪相。从打“温柔牌”派贴身跟踪游说,到“霸道抢人”发生肢体冲突,再到上演“无间道”撒谎互黑,甚至爆出以高额奖学金等利诱考生。这场微博骂战,着实让两校的“节操”碎了一地,网友直呼:“信息量太大,来不及看!

  在北京这地界儿读书,凡是混得时间稍久一点的人都知道,清华北大这两个学校的学生,在生活中偶尔“黑一下隔壁”,基本是生活中的常态。两校之间,向来都是见招拆招,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中国最好的大学在哪里?北大学生说:“出清华西门,往东走300米即可。”同样的问题,清华学生的答案是:“出北大东门,往西走300米即可。

  试想一下,当两校的学生把“互黑”当成一种习惯,那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早已备受批评,其中遭诟病的一点就是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而是一批“考试机器”。不看考生如何,只看分数高低,不是值得崇尚的因材施教。如此行为,有违大学精神!

  北大清华之间的比拼不在于争夺最优秀的学生,换言之,不在于争夺“分最高”的学生,不在于陷入“状元门”。而在于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援助和平台,而在于对学生传递奋力实现中国梦伟大使命的召唤,而在于为建设“世界一流高校”培养人才而努力前行。

  考生不是商品,教育不是生意。两所高校只有回归教育的初衷,才能真正传承学术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