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打掉“假牙”不能往“肚里”咽
昨日,洋中路共摆有3家“牙摊”。一张折叠桌,一把椅子便开张了,所有工具只用一个小挎包装。“牙摊”摊主的警惕性大都很高,不愿多言谈,甚至不随便接生意。记者昨日走访的第一家“牙摊”摊主年纪50岁上下,他戴着老花镜,正给一名老人填牙。记者上前询问,他说只为老人拔牙、补牙,因为他担心给年轻人“补不牢”,之后便打发记者去医院看牙。(12月29日《福州晚报》)
根据报道来看,这些真正的“假牙”,不仅存在巨大的盈利空间,而且还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对于这些“牙摊”而言,需要强化市场监管,加大打击力度,让造假行为成为“过街老鼠”。但是,除了监管部门发力之外,还需要在打掉“假牙”后,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避免让被咽入其他人的“肚子”里。
事实上,这些“牙摊”的摊主,都具有共同的“镶牙规则”。那就是,避开年轻人群体,只是侧重于为老年人“服务”。其实,究其原因,关键还是在于,老年人的防范意识比较弱,加之具有贪图便宜的心理,容易成为这些“牙摊”的受害者。比如,某个老人面对记者的采访,认为“假牙”的价钱比医院便宜很多,自己的年龄大了,在摊位镶牙无所谓。
由此来看,即便是强化了市场监管力度,假如很多老人还抱有这种心态,恐怕还会将“假牙”咽到“肚里”。毕竟,如果在心理上认同“假牙”,就会为“假牙”的泛滥提供市场,只要存在需求,镶“假牙”恐怕就难以被根治。从这个方面而言,要想真的打掉“假牙”,同时又不会被更多老人吞到“肚里”,就应该强化老人们的防范意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辨别能力。
那么,不管是媒体、医院,还是老人的家人,都应该形成打掉“假牙”的力量。比如,媒体的揭露,将“假牙”中的真相呈现给老人;医院的医学知识科普,让老人们能够认识到“假牙”的危害性;家人的劝说和陪同,避免老人自己看病等等。只有这样,老人们都具有了较强的防范意识,整个社会编织起了预防网络,才能堵住“假牙”滋生的土壤。
根本上,“假牙”虽然并不大,但却关系到老年人们的身体健康,不能任由这种质量低劣的产品泛滥。作为老人,只要能够知道“假牙”的危害,对于“假牙”有个清醒的认识,“假牙”也就不会再有存在的市场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