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栋:大喊“不要扶”,缺失的是什么?

10.07.2014  12:00

  尽管围观群众喊“不要扶”,但他毅然将老人扶到路边。7月8日,说起扶老人的事情,衡阳公务人员陈建铁表示,以后遇到倒地的老人他还是会伸出援手。(7月9日人民网)

  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物质文明泛滥的潜意识里,我们似乎忽略了太多的“人性本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金钱利欲的熏陶下,只有赤裸裸的利益链条在相互“束缚”。近年来,高发的“碰瓷”现象,老头老太摔倒,本是出于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最简单的关怀和对生命尊重的心理,上前搀扶,可是结果送到医院,或者还未送到医院就被紧紧“”着,让其“赔钱”,这就是所谓的被“”,进而人人自危。

  近日发生在湖南省衡阳市街头的一幕,却又让笔者重拾那份逐渐坠落的“失望之心”,可是当那位正直的“公务员”去搀扶摔倒的老人时,周围人喊出的“不要扶”,无疑又把笔者“那点”升起的“同情心”狠狠拍下。一句“不要扶”固然是民众的一份好意,可它揭露出的是怎样的问题?现代化生活的我们又缺失了什么?

  由于社会上一些人思想发生严重的偏差,以至于心理也跟着扭曲的变了形。通过“特殊”的方式方法来达到迅速获取“金钱”的目的,屡屡发生的专业“碰瓷”事件和摔倒“讹人”现象,让民众对诸如此类事件深恶痛绝,逐渐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免得惹祸上身,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人与人之间仅有的那份“人情味”也随之越来越淡,甚至已经消失殆尽。

  “扶与不扶”本不该成为一种“问题”,可现在喊出的“不要扶”实在让人汗颜,这关乎一个人的良知,虽然有时就是因为这丝丝良知“作祟”才让一些,“鬼迷心窍”者有空可钻屡屡作案,拿着民众的“同情心”大发“不义之财”,造成民众如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时候,也绝不能一概而论,“老人家”毕竟上了年纪,几十年的无情岁月不断拍打,走在路上,身体各项技能逐渐老化,及其容易发生不可预知的“病变”,这时的我们难道就能做到对其“泰然处之”,不顾其存在的生命危险吗?为了可能只是自己吓自己的思想认知,而对垂危的“生命”不闻不问,我们又该怎样安下心来?也许就是在我们犹豫的那几分钟的宝贵时间里,一条生命戛然而止,难道这不是我们的责任,难道我们不会追悔莫及愧疚丛生?

  为衡阳公务员小伙大大点赞的同时,对“扶与不扶”也应多出一份思考,多出一份对“生命”最简单的尊重,人生社会我们遇到的误解还会很多,可是如果因为误解我们就放弃我们本有的良知,就漠视可能正等着我们施救的垂危生命?答案显而易见。周围群众喊出的“不要扶”,本是好意,怪只怪不义之徒太让民众失望。归根到底,对于人们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认知尤为重要,未来的社会还需我辈共同努力,让摔倒的老人有人扶,让“扶人者”得到应有的赞誉,共同重拾那份已经缺失了好久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