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潇:别让房子挟持了爱情

01.07.2015  13:16

  近日,四川仁寿县一对90后情侣双双殉情,或因“婚房”所致。据男方父亲,今年6月初,女方母亲曾带着女儿造访他家,并提出如结婚,需买一套房。见男方家提出财力有限买不起,女方母亲当场带走女儿,有阻止这对情侣继续交往之意。一套房子,两条生命,在“丈母娘棒打鸳鸯”的无奈之下,折射的仅仅是两个家庭的悲剧吗?(6月28日《华西都市报》)

  网络上,新闻中的“丈母娘”因其“势利”饱受谴责。回归现实,“有房人终成眷属”却是整个社会不争的事实。“以房产论英雄”的婚恋观不仅搅浑了爱情的澄澈之水,也让“房子”从“”变成了两个家庭博弈的工具、决定家庭地位的权杖。畸形的婚恋观指导下的爱情也许能一时占领物质的高地,却无法成为永久幸福的保障。莫让房子挟持了爱情,最重要的便是让房子回归房子,让爱情回归爱情。

  当下,“结婚买房”成为“潜规则”,房子演变成承载着太多复杂元素的符号:安全感、能力、身份、社会地位……房地产商、大众媒介的起哄也在内化着这一价值观念:有房,才有资格谈爱情。矫正这种婚恋观,首先应明确,房子的功能是“居住”而非“攀比”,它是“资源”而非“刚需”。

  在新闻中的“丈母娘”看来,无论是为了女儿的幸福还是家庭的面子,“房子”便是硬性指标、筛选条件。但每一个“丈母娘”都忘了,买房的初衷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营造来自于“小窝”的幸福感。因从众和攀比心理而盲目买房,只会给新生家庭带来更大的生活压力,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房子绝非“刚需”,高房价和购买能力的差距也提醒我们应“量力而行”。在婚姻关系中,让房子回归其居住的本质不仅能为“买房热潮”降温,也助于摆正社会心态,遏制扭曲的房产消费文化。

  其次,对于爱情来说,买房应该是一面为之奋斗的“靶子”,而不是伤害彼此的“匕首”。情侣二人双双自杀的悲剧一方面为家长们“上了一课”,另一方面也提醒社会正确看待房子和爱情的关系。

  不可否认,高房价一方面正是由于“婚房刚需”的簇拥而至,这种急不可耐有着关乎市民权力的深层次原因。但是,过于物质化的婚恋观会压制年轻人的理想和信念,“一口气买房”的硬性条件也会打击他们对于爱情的信心,过早背负“房奴”的压力,甚至让整个家庭为此投入一生的积蓄,导致在今后的人生选择上处于被动位置。

  笔者认为,年轻人应该明确在人生的过渡阶段,住房问题不应放在那么重要的位置。对于那对90后情侣来说,当下通过就业实现自身价值、积累经验和财富似乎是更重要的人生课题。“丈母娘”可以慢慢沟通,爱情可以用时间来证明,在“买房”的问题上,普通家庭往往一口气吃不成大胖子,也没有急于求成的必要。好的爱情应该是在双方精神上趋于成熟、事业上趋于稳定后,通过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共同筑造一个家。而非在双手空空之际,为了那被虚荣捆绑的爱情成为新一代的“啃老族”。

  房子并不是爱情的必要条件,首先应该打破社会普遍对于“不买房不结婚”的惯性思维的追捧,树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只有回归房子和爱情的本质,才能让年轻人有更多选择和生活空间,才能不让“婚姻”背上首“房子”的重担,才能重新定义幸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