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之死:凌迟3357刀割三天 观众买他肉吃

15.11.2013  01:26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2013年11月12日第17版 作者:宗春启 原标题:承恩寺为何不受香火?

    石景山模式口大街东段路北,有座神秘的庙宇:承恩寺。

    承恩寺动工兴建于正德五年春,建成于正德八年秋天。寺庙的山门额上“敕赐承恩寺”五个大字,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手笔。传说这座庙是太监刘瑾在唐代古刹的基础上建成的。

    刘瑾作恶多端,最后被凌迟处死了。他的罪名是“谋反”。正德五年,正是刘瑾倒台的那一年。立于正德十年的李东阳《承恩寺记略》碑文说:“都城之西山……奇踪巨丽甲于天下,释刹道观往往各得其胜。乃于金山之西、香山之南,有山名曰翠微,有新刹一区,额曰承恩,……溷于氓居,践于樵苏,闭而不发者久矣。”细究其文,皇帝敕建的寺庙,刚建成两年,怎么就会“溷于氓居,践于樵苏”?会不会由于刘瑾的倒台才“闭而不发”的?

    承恩寺的建筑结构很神秘。进了承恩寺山门即天王殿,天王殿东西两侧,有倒转向房各三间;角房上面起阁处,设钟鼓二楼。这种奇特的布局在北京地区的寺庙中是独一无二的。尤为奇特的是,寺庙的四角各有一个高大的石砌碉楼。与海淀境内的实心碉楼所不同的是,这四座碉楼有门有窗有楼梯,人可出入,碉楼顶层有瞭望孔,碉楼底部有地下室,四个碉楼之间有地道相通。庙的中后院,有一个宽阔的操场。此庙分为东西两部,西半部礼佛,而东半部却供的是中国古代的战神——关公。

    承恩寺的功能也很神秘。自古以来,承恩寺虽有僧人住持,却有“三不”之说:不受香火,不做道场,不开庙。总之一句话:此寺庙不是一个宗教活动场所。不是宗教场所,那是什么场所呢?笔者以为,是军事机关。进一步说,应该是一个团营的营地。模式口是明代由西山进入北京平原的一个重要通道,在这里驻扎一支部队是非常必要的。

    团营,始自明朝景泰初年。明成祖时期,京师的军队分为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土木之变后,三大营丧失殆尽。景泰元年,兵部尚书于谦从三大营中选精兵十五万,分十营集中团练,称为团营。英宗复辟后废除了团营,成化年间恢复,增为十二团营。

    团营跟刘瑾有何关系呢?正德初年总督团营的,就是刘瑾。

    刘瑾是陕西省兴平县人,本姓谈,六岁净身后,依刘姓太监而入宫,于是冒姓刘。孝宗在位时,他违犯宫中规矩,险些被处死,后由李广推荐,伏侍太子朱厚照。朱厚照当了皇帝,刘瑾等八个太监得到重用,被称之为八虎,其中最厉害的就是刘瑾,有口才、有胆识,人称“利嘴刘”。他平生最仰慕的人,就是明英宗时代的王振。他跟王振有相似之处:都是在皇帝年纪很小时就在皇帝身边,又是在皇帝少年时得到重用。刘瑾知道十五六岁的朱厚照喜欢什么。他向朱厚照奉上飞鹰、猎犬,让这个少年天子欣赏歌舞、角觝之戏,还带着换上便装的皇帝出宫游玩,把个年幼的朱厚照哄得心花怒放。有大臣上疏劝谏,朱厚照根本听不进去,反而更加重用刘瑾,让他掌管权力最大的司礼监兼督京师团营。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