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喜:博士生应突出学术创新要求

30.06.2015  10:18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布改革方案称,人大将严控包括官员、企业家在内在职博士生的录取比例,并缩减了包括省部级官员在内的兼职博导人数。除了将推行博士“四年学制”“综合课考试淘汰制”等,自2015年起,除高校教师、科研单位研究人员之外的在职人员,占人民大学博士生录取比例将控制在10%以下。

  人民大学推行博士生培养“四年学制”、“综合课考试淘汰制”等改革,严控官员、企业家等在职博士生录取比例,鼓励学生到海外学习,以培育博士生的学术理想和创新精神。

  博士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高层次研究人才,理所当然应突出学术创新要求。读博,不是为了混文凭,混学位,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理论创新能力。博士生毕业后应主要从事理论创新与学术研究工作,注重其理论性、学术性、创新性,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士,真正对国家创新、科学发展有较大贡献。

  可是近些年来,不少人急功近利,过于浮躁,名利心太重,没有学术理想,只有金钱和利益,于是学术造假、论文抄袭、成果剽窃等等丑闻层出不穷,令学术界名声扫地。以培养顶尖研究人才、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自降门槛,打开大门,向官员、富豪们开放,在博士生队伍中混进了太多的假博士。甚至有一些所谓的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从未进过大学门,见过导师面。他们只想拿博士头衔作为自己进身之阶,或把自己装扮成文化商人,根本不想做什么学问,搞什么研究。真正做学问的博士生越来越少,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

  人民大学改革博士生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博士生学制,限制官员、企业家等在职博士生录取比例,采取综合课考试淘汰不合格博士生,表明了人大的改革决心。不过,这一改革似乎不够彻底,仍然给官员、商人用权力、金钱捞取博士头衔留了一扇小门,博士生的学术土壤没有完全净化。此外,培育学术理想和创新精神是否非要到海外学习?难道国内没有学术土壤吗?

  笔者认为,要真正引导博士生以学术创新为职志和使命,心无旁骛,潜心研究,致力创新,就必须完全堵死官员博士、商人博士的后门。如果官员、商人真的想读博士,做学问,就要凭真本事,通过严格考试进来。所有博士生必须在规定学制内完成学习和研究任务,否则不能毕业。

  总之,博士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研究人才、创新人才,必须有自己的学术理想,以创新研究为使命,培养院校应突出学术要求,严格学术管理,确保培养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