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喜:毕业狂欢是一种非理性表达

29.06.2015  10:44

  近日,长沙的高三毕业生小张来信本报,刚刚高考结束,他的许多同学就踏上了旅行之路,他们旅行的目的地,不仅有国内还有国外。许多同学在毕业狂欢季,花费了大量金钱,可是小张的家庭条件一般,无法享受毕业季的奢华。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68%的毕业生毕业季花费超过4000元,甚至有2%的人毕业消费超过10000元,仅10%的大学生毕业季消费在2000元以内。

  近七成大学毕业生毕业季花费超过4000元,这笔计划外的开支对许多家庭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毕业季成狂欢季,毕业季等于消费季,最受伤的是家长,最高兴的是商家。过去年代,大学毕业了,最多拍一张全班同学的毕业照,准备一个毕业留言本,彼此写上几句或祝福或勉励或回忆的话。如今时代不同了,消费观念变了,不再满足于拍毕业照,热衷毕业聚餐,流行毕业旅行,赠送礼物,不少毕业生恃富而骄,挥金如土,一掷千万金。

  其实,毕业狂欢不再是大学生的专利,早已进入中学校园。例如高考前的疯狂撕书,这分明是一种狂欢,一种宣泄,一种释放。即将进入高三的孩子已经给我们提前打了预防针,明年高考后将与同学一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毕业旅行,并且不准家长参与陪同。这就是青葱岁月的孩子的叛逆和独立宣言?是否也是一种狂欢?

  毕业狂欢,这对于少数富裕家庭也许不成为问题,但对于条件一般特别是比较困难的家庭来说,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毕业狂欢的代价是盲目高消费,最后让家长来买单。本来现在的大学校园已经日益社会化、庸俗化,人情消费成为校园消费的重要内容甚至主要内容,奢靡浪费之风正在悄然兴起,引起了越来越多家长的担忧。

  笔者认为,毕业生不顾家庭实际条件,以各种“仪式”和活动庆祝毕业,盲目追求高消费,就是一种缺乏足够理性的狂欢,是一种非正常的心理宣泄,是一种自我情绪放纵。学校和家长应当及时加强教育,引导他们正确释放压力,释放激情,学会理性表达,自我约束。莫让毕业季成狂欢季、消费季,可以选择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来庆祝自己毕业,迈向人生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