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清华北大不该让奥赛借尸还魂

08.10.2015  11:43

  日前,清华北大相继发布了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秋季体验营,目标一致锁定全国高中学科联赛一等奖或在本年度中国学科奥林匹克(初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尖子生,提前开始了生源争夺战。(京华时报10月7日)

  尖子生人人爱,北大清华自然也不例外。清华北大的学科秋季体验营,名为体验,实为预热招生,如果从爱惜人才的角度来说,此举为不少尖子生寻到了一条终南捷径。可从尖子生的范围来看,此举却有违当前为奥数等竞赛降温的大趋势。

  清华北大的秋季体验营并非首次举办,目光对准奥赛一等奖的尖子生也可以说是一种惯例。尽管有奥数降温的呼吁,可清华北大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一是清华北大的名校效应。以清华北大的名气和实力,根本不用考虑那些对于奥数的条条框框。二是清华北大的确需要一些尖子生来维持其江湖地位。不管是奥赛一等奖的尖子生,还是每年的高考状元争夺,清华北大真正需要的是最优秀的生源。

  对于清华北大的掐尖之举,我们可以理解,但却不值得鼓励。从某种意义上讲,清华北大此举很可能会让奥赛借尸还魂。为奥赛降温,这已是社会共识,但清华北大的举动无疑会让奥赛重新升温。很显然,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清华北大人人爱,秋季体验营与自主招生的挂钩,无疑让奥赛变成了一条考入清华北大的捷径。尽管有惜才之名,可却也有违教育公平之实。换而言之,奥赛的一等奖选手未必就真的是学科的顶尖人才。众所周知,奥赛如同应试教育一样,也可以依靠题海战术以及培训训练取得好的成绩。

  清华北大求贤若渴,无可厚非。可将目光聚焦奥赛获奖选手的举动却并不明智。而且在已经有了校长推荐制和自主招生的前提下,再搞出这么一个秋季体验营更是纯属多余,画蛇添足。客观而言,判定学科专业人才的标准也不应该是奥赛获没获奖,而是其知识积累、学科素养、个人兴趣和发展潜能,而这些都可以通过专业测试来实现。秋季体验营过于看重奥赛的价值,只能让这一活动变成另一种形式的自主招生,所起到的效果除了对大学的宣传之外,只能是对奥数的变相鼓励。

  奥数曾经风行一时,如今刚刚降温。清华北大的秋季体验营无形中又起到了助燃剂的作用。既然是体验营,其实不必那么的功利,将其变成变相的招生选拔,体验体验也就足够了。